《上林赋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上林赋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,以宏丽铺陈的笔法描绘上林苑的壮丽景象,暗含讽谏帝王节俭之意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。
原文
《上林赋》
〔西汉〕司马相如
亡是公听然而笑曰:“楚则失矣,而齐亦未为得也……”
(原文较长,此处节选开篇片段)
译文
亡是公听后微微一笑,说道:“楚国固然有错,但齐国也未必正确……”
(译文按现代汉语逐句对应,保留原文逻辑与修辞。)
注释
亡是公:虚构人物名,意为“无此人”,暗含讽喻。
听然而笑:形容从容不迫的神态。“听然”读作“yǐn rán”。
楚则失矣:指楚王沉迷游猎的过失,呼应前文《子虚赋》情节。
创作背景
汉武帝时期,司马相如受召入京,目睹皇家苑囿奢华,借赋体劝诫帝王勿耽于享乐。赋中虚构子虚、乌有、亡是公三人对话,延续《子虚赋》的叙事框架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主客问答展开,层层推进,结尾点明“节俭”主旨。
2. 语言:铺排夸张,如“奔星更于闺闼”,极言宫苑之广。
3. 思想:表面颂扬汉帝国气象,实则暗讽奢靡之风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上林赋》的艺术张力在于“虚”与“实”的平衡。司马相如虚构人物与场景,却以真实的地理名称(如“终南”“灞浐”)增强可信度。赋中描写野兽“触白刃,冒流矢”,以战场比喻狩猎,暗示过度游猎的危害。这种“曲笔”写法,既保全帝王颜面,又传递了文人忧患。
范文二
从修辞学看,《上林赋》的排比句式具有音乐性。如“荡荡乎八川分流”与“沸乎暴怒”形成节奏对比,模拟水流由缓至急的变化。赋家通过语言韵律构建空间感,使读者仿佛置身上林苑中。这种“以声绘形”的手法,成为汉大赋的经典范式。
关于《上林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司马相如为“汉赋四大家”之首,开创“劝百讽一”的赋体传统。
关键字词:“閛訇”(pēng hōng)形容雷声,通“砰訇”;“蘅皋”指长满香草的河岸。
意象分析:“青龙蚴蟉于东厢”以神兽象征帝王威仪,体现天人感应思想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触白刃,冒流矢”中“冒”的含义。
答案:迎着、不顾危险。
解析:此处形容野兽凶猛,需结合上下文动态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亡是公的言论如何体现赋的讽谏功能?
答案:通过对比楚齐之失,间接批评汉武帝扩建苑囿,最终归旨“德政”高于“物产”。
解析:汉赋常用“欲抑先扬”手法,需抓住结尾的转折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日出东沼,入乎西陂”的修辞效果。
答案:以太阳行走路线极言上林苑之广阔,夸张中见真实,强化空间纵深感。
解析:注意对偶句式与时空转换的关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