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式微》原文及赏析(诗经)

《式微》原文及赏析(诗经)

时间:2025-09-04 17:00:03

《式微》原文及赏析(诗经)

《式微》是《诗经·邶风》中的一首短诗,通过反复咏叹"式微"二字,抒发了劳役者对天晚仍不得归家的悲愤之情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等方面全面解析这首诗,并附鉴赏范文及考试重点。

原文

《式微》

式微,式微,胡不归?

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?

式微,式微,胡不归?

微君之躬,胡为乎泥中?

译文

天黑了,天黑了,为什么还不回家?

若不是为了君主的事,怎会在露水中劳作?

天黑了,天黑了,为什么还不回家?

若不是为了君主的身子,怎会在泥泞中受苦?

注释

式微:天色将晚。"式"为发语词,"微"指昏暗。

胡不归:为何不回家。"胡"即何。

微君之故:若不是为了君主。"微"即非、不是。

中露:露水中,指野外劳作。

躬:身体。

泥中:泥泞之地。

创作背景

《诗经》成书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,收录了周代各地民歌。《式微》属邶风,邶地约在今河南淇县以北。春秋时期战乱频繁,统治者征发劳役繁重,百姓苦不堪言。这首诗正是反映当时劳役者心声的代表作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全诗两章,每章四句,采用重章叠句手法,通过反复咏叹强化情感。

2. 语言特色:运用设问句式,直抒胸臆;"式微"一词反复出现,营造压抑氛围。

3. 思想内容:揭露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,表达劳役者的痛苦与不满。

4. 艺术手法:白描手法直陈其事,不加修饰却感人至深;对比手法突出劳役之苦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式微》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道出了古代劳役者的辛酸。开篇"式微"二字的重复,既是天色渐晚的写实,又暗示着劳役者日复一日的苦难生活。"胡不归"的诘问,直指统治者的残酷剥削。后两句揭示原因,原来是为了"君之故"、"君之躬",这种对比更显讽刺意味。全诗虽短,却饱含血泪,是《诗经》中反映阶级压迫的典型作品。

范文二

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含蓄而深刻的表达。诗人没有直接控诉统治者的暴政,而是通过"中露"、"泥中"等具体意象,展现劳役者的悲惨处境。两个"微"字的运用尤为精妙,表面说"不是为了君主",实则暗示"正是为了君主"。这种反语手法,既保留了诗歌的含蓄美,又强化了批判力度。全诗节奏急促,语气悲愤,充分体现了《诗经》"怨而不怒"的艺术特色。

关于《式微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式(发语词)、微(昏暗;非)、胡(何)、躬(身体)
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诗经·邶风》;重章叠句手法;现实主义风格

3. 知识要点:反映春秋时期劳役制度;体现"饥者歌其食,劳者歌其事"的创作传统

4. 意象意境:"中露"、"泥中"象征劳苦;"式微"营造压抑氛围

5. 主旨思想:揭露阶级压迫,表达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式微:__________

(2)胡不归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天色将晚

(2)为什么不回家

解析:"式"为发语词,"微"指天色昏暗;"胡"通"何"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《式微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
答案:表达了劳役者对天晚仍不得归家的悲愤之情,揭露了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。

解析:通过"胡不归"的反复诘问和"中露"、"泥中"的意象来表现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《式微》中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效果。

答案:通过章节的重复和变化,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,突出了劳役者日复一日的苦难。

解析:两章结构相似,仅更换个别字词,既保持了韵律美,又深化了主题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"的表达效果。

答案:运用反语手法,表面说"不是为了君主",实则暗示劳役之苦正是君主造成,含蓄而深刻地揭露了阶级矛盾。

解析:"微"字的使用是关键,体现了《诗经》"温柔敦厚"的批判艺术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