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学弈》原文及赏析(孟子节选)
《学弈》是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的经典寓言,通过弈秋教棋的故事揭示专心致志的重要性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。
原文
《学弈》
孟子
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
使弈秋诲二人弈,
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
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
思援弓缴而射之。
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
译文
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。
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,
其中一人专心致志,只听弈秋的教导;
另一人虽然也在听,却总想着有天鹅要飞来,
琢磨着拿弓箭去射它。
虽然与前者一起学习,棋艺却不如人家。
注释
弈秋:春秋时期著名棋手,"秋"为名,"弈"指棋艺。
鸿鹄(hóng hú):天鹅,古代象征远大志向。
援弓缴(zhuó):拿起系着丝绳的箭。
弗若:不如。"弗"为否定词。
艺术表现:通过对比手法,突出专注与分心的不同结果。
创作背景
战国时期百家争鸣,孟子周游列国宣扬"性善论"。该篇选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是孟子与告子辩论人性问题时引用的例证,用以说明后天学习态度比先天资质更重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"总-分-总"框架,先介绍弈秋,再对比两种学习状态,最后点明结果。
2. 语言艺术:运用"专心致志"与"一心以为"的对比句式,强化说理效果。
3. 思想内涵:强调主观能动性在认知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,体现儒家"惟精惟一"的治学观。
4. 教育价值:揭示注意力分配对学习成效的影响,具有普适性教育意义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用不足百字的寓言完成了一场精妙的教育演示。弈秋的权威性设定使案例具有说服力,两个学生的行为对比构成天然实验组。分心者"思援弓缴"的细节描写尤为传神,将抽象的学习状态具象化。结尾"弗若之矣"的断语毫不拖沓,印证了儒家"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"的认知理论。这种通过日常现象阐发哲理的叙事方式,成为先秦散文的典范。
范文二
这则寓言在当代仍具警醒意义。表面讲述棋艺学习,实则揭示普遍认知规律。孟子刻意选择"弈"这种需要高度专注的智力活动作为载体,使论点更具张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文中未否定分心者的资质,暗示天赋相当的情况下,专注力才是成败关键。这种对主观能动性的强调,与西方心理学"刻意练习"理论不谋而合,显示出孟子思想的前瞻性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诲(教导)、鸿鹄(天鹅)、缴(系箭的丝绳)、弗若(不如)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战国时期语录体散文
3. 核心思想:学习成效取决于专注程度
4. 艺术手法:对比论证、以小见大
5. 成语溯源:"专心致志"的原始出处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诲:__________
(2)缴:__________
答案:
(1)教导
(2)系在箭上的丝绳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,注意古今异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?
答案:说明学习效果不在于资质差异,而在于是否专注,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性。
解析:通过对比论证揭示普遍认知规律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与《荀子·劝学》"蚓无爪牙之利"段落相比,两者说理方式有何不同?
答案:《学弈》用生活案例类比,《劝学》借自然现象比喻。前者侧重主观态度,后者强调积累过程。
解析:同属儒家教育思想,但论证角度各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生动刻画分心状态,用具体意象替代抽象描述。"鸿鹄"象征诱惑,与"弈"形成认知冲突。
解析:细节描写使说理形象化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本文观点分析现代学习现象?
答案示例:可解释多任务处理的认知损耗,证明专注学习比长时间低效学习更重要。适用于讨论手机干扰等当代教育问题。
解析:经典理论的现代诠释需结合具体情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