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衍《包身工》原文及赏析
夏衍的报告文学《包身工》以冷静的笔触揭露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女工的悲惨命运,展现了资本主义剥削下人性的异化。本文包含原文节选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左翼文学代表作的社会批判价值。
原文
《包身工》节选
作者:夏衍
(上阕)
早晨四点钟,天还没有亮,
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包身工们,
已经被棍棒和叫骂声赶了起来。
她们蓬头赤脚,在冷水里洗脸,
啃着发霉的玉米饼,
像一群被驱赶的牲畜走向工厂。
(下阕)
十二小时的工作刚开始,
监工的皮带就在头顶呼啸。
手指被机器咬出血也不敢停,
直到最后一丝力气被榨干。
放工时的搜身像对待小偷,
工钱早被抵押给带工的老板。
译文
凌晨四点天色未明时,
住在拥挤宿舍的包身工们,
被棍棒打骂声强行唤醒。
她们头发散乱光着脚,
用冷水匆忙洗漱,
吞咽霉变的粗粮,
如同牲口般被赶进车间。
漫长的工作日刚开始,
监工的皮鞭已在头顶威胁。
即使手指被机器绞伤,
也不敢停下流水线的操作。
下班时要接受侮辱性搜检,
微薄工资早已抵给工头。
注释
【包身工】指签订卖身契的童工,拼音:bāo shēn gōng,多来自破产农村,人身自由被工头控制。
【工房】拼音:gōng fáng,指纺织厂提供的集体宿舍,条件极其恶劣。
【皮带呼啸】运用听觉描写,拼音:pí dài hū xiào,表现监工的残暴。
【被机器咬】拟人修辞,拼音:bèi jī qì yǎo,暗示工人沦为机器的附庸。
创作背景
1935年夏衍化装成工人深入上海纱厂调查三个月。当时日本资本控制的纺织厂普遍使用包身工制度,女工平均年龄不足16岁,死亡率高达5%。作品发表于左联刊物《光明》,引发社会对劳工问题的关注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一日叙事"框架,从凌晨上工到深夜放工,展现包身工完整的非人生活。
2. 语言风格:白描手法与数据穿插,如"十二小时工作""死亡率5%",增强真实感。
3. 思想内核:通过"人变牲口"的异化过程,揭露半殖民地工业的剥削本质。
4. 艺术创新:开创中国报告文学"用事实说话"的传统,影响后世《哥德巴赫猜想》等作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夏衍将文学显微镜对准了资本齿轮下的血肉。当"皮带呼啸"与"机器咬人"的意象并置时,工业文明的反人性本质昭然若揭。最震撼的是放工搜身细节:这些少女的尊严与工资同时被剥夺,连作为人的最后象征都被粉碎。作者刻意隐去抒情,用精确的工时记录和死亡率数据,让事实自己发出控诉。这种"零度写作"反而比任何呐喊都更具批判力量。
范文二
文本中暗藏两重空间的对峙。工头们用棍棒划定的物理空间,与包身工被异化的心理空间形成镜像。当女孩们"像牲畜走向工厂"时,这个明喻揭示出空间压迫的完成形态。值得注意的是冷水洗漱的细节——这本该是唤醒人性的日常仪式,在此却成为驯化流程的环节。夏衍的伟大在于,他不仅记录苦难,更捕捉到了制度性暴力如何通过空间规训实现。
关于《包身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轫作,左翼文学代表作,1936年发表于《光明》半月刊。
2. 核心意象:"皮带""机器""工房"构成的压迫三角,象征资本、暴力和异化劳动。
3. 艺术手法:白描叙事、数据实证、群像描写与典型细节的结合。
4. 历史语境:反映30年代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双重压迫下的劳工状况。
5. 关键词语:包身工(契约奴工)、带工老板(工头)、"签了卖身契"(人身依附关系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:
(1)工房:__________
(2)带工:__________
答案:
(1)纺织厂提供的集体宿舍,实际是监禁劳工的场所
(2)控制包身工的工头群体
解析:需结合半殖民地工厂的特殊管理制度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"像一群被驱赶的牲畜"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?
答案:揭露包身工被剥夺人格尊严,沦为生产工具的悲惨处境,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非人性。
解析:比喻手法突出人的异化,需联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理解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包身工》与茅盾《春蚕》反映社会问题的角度差异。
答案:《包身工》聚焦城市工业剥削,展现制度性暴力;《春蚕》描写农村经济破产,突出自然经济解体过程。前者重阶级压迫,后者重经济结构变迁。
解析: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两种典型叙事模式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手指被机器咬出血也不敢停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拟人修辞将机器兽性化,突出劳资关系的残酷;"不敢停"三字揭示工人完全丧失自主权的生存状态。
解析:动词"咬"与情态动词"敢"形成张力,需结合资本主义生产特征分析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包身工》论述文学的社会调查功能。
答案示例:夏衍的创作证明文学可以成为社会学的显微镜。三个月的工厂潜伏,使文本兼具文学感染力与社会学精确性,这种"田野调查式写作"为现实主义文学树立范式。
解析:需突出跨学科方法对文学深度的提升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