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孝经》原文及赏析

《孝经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1 16:45:01

《孝经》原文及赏析

《孝经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,以阐述孝道为核心思想,系统论述了孝的社会意义与伦理价值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与深度解析,揭示其如何在家庭伦理与国家治理层面构建道德体系。

《孝经》开宗明义章第一

仲尼居,曾子侍。

子曰:"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。汝知之乎?"

曾子避席曰:"参不敏,何足以知之?"

子曰:"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。复坐,吾语汝。"

译文

孔子闲居,曾参陪侍。

孔子说:"古代圣王有至高德行与重要道理,用来教化天下,百姓因此和睦,尊卑没有怨恨。你知道吗?"

曾子起身回答:"我不聪慧,怎能明白这些?"

孔子说:"孝道是德行的根本,教化的源头。坐下吧,我告诉你。"

注释

【仲尼】孔子字仲尼,儒家学派创始人。

【避席】古人离座起立表示恭敬的礼仪。

【德之本】以孝为道德体系根基的观点,体现儒家"移孝作忠"的政治伦理。

创作背景

成书于战国末期,托名孔子与曾子对话。当时宗法制度瓦解,编者试图通过重构孝道伦理维系社会秩序。汉代列为七经之一,成为科举考试必读典籍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问答体展开,十八章由浅入深,从家庭孝亲推及忠君事天。

2. 语言特色:简练的对话体与排比句式结合,如"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"形成韵律感。

3. 思想体系:将孝道分为天子之孝、诸侯之孝等五等,构建家国同构的伦理模型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孝经》通过层级递进的论述,将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。开篇"至德要道"四字提纲挈领,揭示孝道具有"顺天下"的政治功能。曾子"避席"的细节描写,既符合其"一日三省吾身"的个性特征,又强化了儒家师道尊严。这种由日常礼仪引申出宏大主题的写法,成为后世政论散文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文中"夫孝,德之本也"的论断,体现了儒家伦理的核心要义。作者将孝道比作树木的根系,强调其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作用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孝道观并非简单强调顺从,而是要求"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",形成完整的道德修养链条。这种由近及远的推演逻辑,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塑造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经典,汉代列入"七经",唐代列入"十二经"。

2. 核心概念:"五等之孝"(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、庶人)、"广要道"(推广孝道的政治意义)。

3. 名句默写:"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""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,谓之悖德"。

4. 思想关联:与《论语》"其为人也孝悌"章、《孟子》"老吾老"章的思想呼应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避席:__________

(2)要道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离座起立表示敬意

(2)重要的道理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夫孝,德之本也"体现了怎样的伦理观?

答案:将孝道视为道德体系的根基,认为个人品德培养需从孝亲开始,进而扩展至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孝经》与《论语》论孝有何异同?

答案:相同点都强调孝的亲亲原则;不同在于《孝经》系统构建了孝的等级体系,而《论语》更侧重具体情境中的孝行实践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分析"先王有至德要道"的句式特点及作用。

答案:使用判断句式增强权威性,"至""要"二字形成递进修饰,突出孝道的至高地位,为全文确立论述基调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