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商隐《夜雨寄北》原文及赏析
李商隐的《夜雨寄北》以简练的语言抒写羁旅愁思,通过夜雨秋池的意象传递深沉情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逐层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晚唐名作。
原文
夜雨寄北
【唐】李商隐
君问归期未有期,
巴山夜雨涨秋池。
何当共剪西窗烛,
却话巴山夜雨时。
译文
你问我何时归家,我尚未确定归期。
此刻巴山夜雨绵绵,秋日的池塘水已涨满。
何时才能与你共坐西窗下剪烛长谈,
再细细诉说今夜巴山听雨的情思。
注释
"君问归期未有期":设问起笔,归期无定的怅惘直击人心。"期"字重复使用形成回环韵律。
"巴山夜雨涨秋池":巴山泛指蜀地,"涨"字既写实景又暗喻愁绪堆积。秋池成为情感容器。
"何当共剪西窗烛":剪烛是唐代夜谈习俗,虚拟未来场景反衬当下孤寂。
"却话巴山夜雨时":时空折叠手法,未来回忆现在,情感表达更显曲折深婉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大中五年(851年)李商隐任东川节度使判官期间。时年妻子王氏病重,诗人滞留蜀地不得归。巴蜀多夜雨的独特气候与仕途困顿的心境交织,催生这首含蓄深沉的寄内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现在-未来-现在"的时空回环,四句诗形成情感闭环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白描与意象组合,"夜雨""秋池"等物象皆著我之色彩。
3. 情感表达:表面平静的叙述中暗涌思念,末两句的悬想更显情致绵长。
4. 艺术创新:突破传统寄远诗直抒胸臆的写法,开创"以景锁情"的新范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时空的巧妙折叠最具艺术匠心。首联实写当下问答场景,转联突然跃至虚拟的未来重逢,尾联又折返现实雨夜。这种时空跳跃形成情感漩涡,将寻常的思念提升为永恒的生命体验。烛光与雨声的意象对比,更强化了温暖与凄冷的情绪张力。
范文二
李商隐将唐诗的含蓄美学推向极致。全诗避开直接抒情,仅通过"未有期""涨秋池"等克制描写传递无奈。最动人的是末句设计:未来夫妻夜话的内容,竟是此刻诗人的孤独处境。这种"预支回忆"的手法,比直白倾诉更显情思深婉,堪称古典诗歌抒情艺术的巅峰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涨(zhǎng,水位上升)、何当(何时能够)、却话(回头诉说)
2. 文学常识:李商隐属晚唐诗人,与杜牧合称"小李杜",擅长七言绝句
3. 核心意象:夜雨(羁旅愁思)、秋池(情感容器)、西窗烛(温馨期待)
4. 艺术手法:虚实相生、时空转换、对面落笔(从对方角度抒写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何当:__________
(2)却话:__________
答案:
(1)何时能够
(2)回头诉说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巴山夜雨涨秋池"营造了怎样的意境?
答案:通过夜雨连绵、池水上涨的景象,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氛围,既写实景又隐喻诗人不断累积的愁绪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后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。
答案:采用对面落笔手法,虚拟未来重逢场景;通过"共剪烛"与"话夜雨"的细节描写,以乐景写哀情,反衬当下孤独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的情感表达差异。
答案:王诗直抒"每逢佳节倍思亲"的感慨,李诗则通过时空折叠含蓄表达;前者明朗热烈,后者深沉婉曲,体现唐诗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