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杜甫《望岳》原文及赏析

杜甫《望岳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09:15:01

杜甫《望岳》原文及赏析

《望岳》是唐代诗人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,以雄浑笔触描绘泰山壮丽景象,抒发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抱负的豪情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与思想内涵。

原文

《望岳》

杜甫

岱宗夫如何?齐鲁青未了。

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

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

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。

译文

泰山究竟何等雄伟?苍翠山色绵延齐鲁大地无尽无边。

大自然汇聚天地灵秀,山南山北分隔晨昏景象迥异。

层云升腾涤荡心胸,极目远眺归鸟隐入山林。

终要登上最高峰巅,俯瞰群山顿觉渺小。

注释

岱宗:泰山别称,五岳之首。“宗”有尊长之意。

齐鲁:春秋时两国名,泰山北为齐,南为鲁,代指广阔地域。

造化:大自然。钟:聚集。神秀:神奇秀美。

阴阳:山北为阴,山南为阳。割:分割。昏晓:昏暗与明亮,指晨昏景象差异。

决眦(zì):睁裂眼眶,形容极力远望。

会当:终将。凌:登临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杜甫25岁漫游齐赵时。青年杜甫科举落第后壮游山河,泰山雄姿激发其豪迈气概,诗中既见对自然的礼赞,亦暗含未来建功立业的志向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六句写景,后两句抒怀,由实入虚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:动词“割”“荡”“决”精准有力,化静为动;“青未了”“钟神秀”等短语凝练传神。

3. 思想:以泰山象征崇高理想,体现盛唐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。

4. 艺术:虚实相生,尾联想象升华主题,形成“望岳”到“凌岳”的情感递进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雄浑意象中的生命张力

杜甫以“齐鲁青未了”开篇,将泰山置于辽阔时空背景中,青翠山色成为永恒的自然符号。“割昏晓”以刀削般的力度表现山势之险峻,而“荡胸”“决眦”则通过身体体验的夸张描写,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交融。尾联“一览众山小”既是视角的物理提升,更是精神境界的超越,青年杜甫的蓬勃意气跃然纸上。

范文二:盛唐气象的诗意投射

此诗典型体现盛唐诗歌的壮美风格。阴阳昏晓的强烈对比、云鸟交错的动态画面,构成宏大的视觉交响。诗人未直接登顶而先“望岳”,通过悬想式抒情预留艺术空白,最终以“会当”的坚定誓言完成精神攀登。这种“未至而神往”的写法,比实际描写登顶更具感染力,也折射出盛唐人昂扬向上的时代气质。

关于《望岳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注音:岱(dài)宗、决眦(zì)、曾(céng)云

2. 文学常识:杜甫“诗圣”称号、盛唐山水诗特点、泰山“五岳独尊”文化地位

3. 艺术手法:对偶(阴阳割昏晓)、夸张(决眦入归鸟)、象征(凌绝顶喻理想)

4. 意象分析:泰山(崇高志向)、归鸟(隐逸情怀)、众山小(胸襟气度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决眦:__________

(2)会当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睁裂眼眶,形容极力远望

(2)终将,一定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?

答案:抒发了诗人征服高峰的雄心壮志,以俯视群山的视角隐喻超越平庸、追求卓越的人生理想,体现盛唐文人昂扬进取的精神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杜甫《望岳》与李白《蜀道难》中的山岳意象差异。

答案: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崇高理想的象征,侧重精神攀登;李白描写的蜀道山峦则体现自然险阻,充满奇幻色彩。前者理性凝重,后者浪漫恣肆。

四、名句赏析

题目:赏析“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”的艺术表现力。

答案:运用拟人(“钟”)与夸张(“割”),将泰山视为天地精华的凝聚体,通过昼夜景象的强烈对比,突出其雄伟神奇,体现杜甫炼字精准的特点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