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李白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原文及赏析

李白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1 19:15:01

李白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》原文及赏析

本文解析李白为友人王昌龄贬谪而作的七言绝句,涵盖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深情与浪漫主义笔法。

原文

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

唐·李白

杨花落尽子规啼,闻道龙标过五溪。

我寄愁心与明月,随君直到夜郎西。

译文

杨花凋零子规悲鸣时,听说你被贬龙标已过五溪。

我将愁思托付给明月,随你一路奔赴夜郎之西。

注释

杨花落尽子规啼:暮春景象,子规(杜鹃)啼声凄切,烘托哀伤氛围。

龙标:唐代县名,今湖南黔阳,代指王昌龄贬谪地。

五溪:雄溪、樠溪等五条河流,泛指湘西蛮荒之地。

夜郎西:夜郎国以西,极言贬所偏远,暗用李白流放夜郎典故。

创作背景

天宝八年(749年),王昌龄因“不护细行”被贬龙标尉。李白此时正漫游江南,闻讯后写下此诗。唐代文人贬谪现象普遍,李白自身亦曾流放,诗中兼具愤懑与慰藉双重情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前两句叙事写景,后两句抒情,转折自然。

2. 意象:杨花、子规、明月、夜郎,组合成苍茫悲凉的意境。

3. 手法:拟人化“愁心寄明月”,突破空间限制,体现李白式想象。

4. 情感:表面写羁旅之愁,实则暗含对朝廷昏聩的批判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此诗以杨花飘散起兴,子规哀鸣定调,未言离别先染悲色。后两句突发奇想,将无形愁思具象为可随明月流转的实体。清代黄生评点:“借明月寄愁,真能动人。”李白善用自然意象承载情感,此处明月不仅是媒介,更成为诗人精神的化身。

范文二

诗中地理名词的递进值得玩味:五溪尚属唐境,夜郎则已涉蛮荒。这种空间延伸暗示着对友人身陷险境的忧虑。李白并未直接抒写愤慨,而是通过“愁心与明月”的浪漫表述,将对友人的牵挂升华为超越现实的永恒陪伴,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象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左迁(zuǒ qiān)、子规(zǐ guī)、夜郎(yè láng)

文学常识:王昌龄为边塞诗派代表,与李白并称“王李”;“龙标尉”是唐代从九品下小官。

意象体系:杨花象征飘零,子规代表思归,明月承载思念,共同构成贬谪诗典型意象群。

名句赏析:“我寄愁心与明月”体现李白将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艺术创造力,为后世所效仿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左迁:__________

(2)闻道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降职

(2)听说

解析:唐代尊右卑左,“左迁”特指贬官;“闻道”需结合上下文理解为得知消息。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随君直到夜郎西”表达的情感。

答案:既含对友人长途跋涉的担忧,又表现誓死相随的深情,暗含对不公待遇的愤懑。

解析:末句地理跨度极大,“直到”二字强化情感的执着,需结合唐代贬谪制度理解深层含义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说明“杨花落尽子规啼”的写作技巧。

答案:运用视听结合(杨花视觉、子规听觉)和哀景衬哀情手法,通过暮春意象渲染悲凉氛围。

解析:该句为典型“兴”体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,符合《诗经》传统表现手法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