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解读陆游晚年爱国诗作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与艺术鉴赏,展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与豪迈诗风。
原文
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
【宋】陆游
僵卧孤村不自哀,
尚思为国戍轮台。
夜阑卧听风吹雨,
铁马冰河入梦来。
译文
僵直地躺在孤寂的村庄里却不自怨自艾,
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轮台。
夜深人静躺着听那风吹雨打声,
梦中浮现铁甲战马踏过冰河的景象。
注释
僵卧:直挺挺躺着,暗示年老体衰。"僵"读jiāng,形容身体僵硬。
轮台:汉代西域地名,借指边疆。"轮"读lún,此处代指抗金前线。
夜阑:夜深。"阑"读lán,指夜将尽时。
铁马:披铁甲的战马,象征军事力量。
冰河:结冰的河流,暗指北方战场环境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(1192年)冬,陆游时年68岁,罢官闲居山阴。南宋朝廷偏安一隅,诗人虽老病交加,仍日夜忧心国事。风雨之夜,将自然声响幻化为战场杀伐之音,展现"烈士暮年"的壮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前两句直抒胸臆,后两句寓情于景,形成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对照。
2. 语言艺术:"僵卧"与"铁马"的意象反差,凸显精神意志对肉体衰朽的超越。
3. 思想内涵: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,体现儒家"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"的担当。
4. 表现手法:以风雨声为媒介实现时空转换,开创"由实入虚"的独特抒情方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"不自哀"三字如金石掷地,奠定全诗情感基调。六旬老者独处荒村,常人难免感时伤逝,诗人却将小我之痛转化为大我之忧。风雨声在此具有双重意象:既是现实中的自然现象,又是诗人内心战鼓的投射。末句梦境描写最具创造性,将抽象的报国热忱具象为"铁马冰河"的壮阔画面,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。
范文二
陆游此诗展现了中国士大夫的精神高度。"轮台"作为汉代西域军事要塞,在此既是地理符号,更是文化象征。诗人通过时空叠印手法,将汉唐雄风与南宋危局并置,暗含对当朝怯懦的批判。全诗仅28字,却构建起三重境界:身体的困顿、意志的坚韧、理想的飞扬。这种"困而不馁,老而不衰"的生命状态,正是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诗意呈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陆游号放翁,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,存诗九千余首,爱国诗占比逾半。
2. 关键字词:戍(shù,守卫)、阑(lán,将尽)、轮台(汉代西域军事据点)。
3. 艺术特色:虚实相生、意象转换、以小见大。
4. 思想情感:老骥伏枥的报国之志,忧国忘身的高尚情操。
5. 诗歌意象:风雨(时代动荡)、铁马(军事力量)、冰河(北方战场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僵卧:__________
(2)戍:__________
答案:
(1)直挺挺躺着,形容年老体衰
(2)守卫
解析:需结合诗人晚年处境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铁马冰河入梦来"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?
答案:表现诗人虽身处逆境仍心系战场,渴望投身抗金斗争的家国情怀。
解析:梦境是现实愿望的投射,需联系南宋抗金背景理解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本诗由实到虚的艺术手法。
答案:前两句写现实处境,后两句借风雨声转入梦境,通过感官联通实现时空跨越,增强艺术感染力。
解析:注意"听风吹雨"在虚实转换中的媒介作用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辛弃疾《破阵子》在爱国情感表达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处都展现报国无门的悲愤;不同处在于陆诗侧重老病之躯的坚守,辛词侧重壮志未酬的激愤。
解析:需结合两位词人不同的人生经历分析。
五、名句运用
题目:引用"铁马冰河入梦来"可以论证什么观点?
答案示例:论证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,或说明精神力量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。
解析:名句引用需注意语境的契合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