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柳永《雨霖铃》原文及赏析

柳永《雨霖铃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5 19:30:02

柳永《雨霖铃》原文及赏析

《雨霖铃》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,以凄婉的笔调抒写离别之情。全词情景交融,语言清丽,展现了柳永对羁旅行役与男女离别的深刻体悟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词作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情感内涵。

原文

雨霖铃·寒蝉凄切

柳永

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

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催发。

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。

念去去,千里烟波,暮霭沉沉楚天阔。

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那堪,冷落清秋节!

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

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

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

译文

秋蝉鸣叫凄厉,面对长亭暮色,骤雨刚刚停歇。

京城外设帐饯行却无心饮酒,留恋之际,船夫催促出发。

紧握双手泪眼相对,竟哽咽无言。

想到这一去千里烟波浩渺,暮霭沉沉楚地天空辽阔。

多情人自古为离别伤感,何况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!

今夜酒醒身在何处?唯有杨柳岸边,晨风轻拂残月斜挂。

这一别多年,良辰美景形同虚设。

即便有千万种深情,又能向谁倾诉?

注释

寒蝉凄切:秋蝉鸣声悲凉,烘托离别的凄清氛围。

都门帐饮:在京城外设帐饮酒饯行。“都门”指汴京(今开封)。

兰舟:船的美称,暗喻离别之舟。

暮霭沉沉:傍晚云雾浓重,象征前途迷茫。

楚天阔:楚地天空辽阔,暗示漂泊之远。

晓风残月:清晨凉风与残月,营造孤寂意境,成为柳词经典意象。

创作背景

柳永仕途失意,多次科举落第,辗转于汴京与江南之间。此词作于他离开汴京南下时,词中“都门帐饮”直指京城送别场景。宋代文人常因宦游或贬谪经历离别,柳永将个人际遇与普世情感结合,使《雨霖铃》超越个人抒怀,成为离愁别绪的千古绝唱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上阕写实,描绘离别场景;下阕虚写,想象别后孤寂。虚实相生,层次分明。

2. 语言艺术:善用白描与意象叠加,如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,仅七字便勾勒出凄清画面。

3. 情感表达:以“伤离别”为内核,通过环境渲染与心理独白,展现缠绵悱恻的深情。

4. 艺术创新:突破晚唐五代词局限,将羁旅题材与婉约风格结合,开拓宋词新境界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时空交织的离别悲歌

《雨霖铃》以时空转换构建情感张力。上阕的“长亭晚”“骤雨初歇”定格离别瞬间,下阕的“今宵酒醒何处”则跳跃至未来时空。这种时空延展强化了漂泊无依之感,而“此去经年”更将短暂离别升华为人生常态的隐喻。柳永通过时空的伸缩,让个人体验获得普遍意义。

范文二:意象系统的情感密码

词中意象群构成严密的情感系统。“寒蝉”“骤雨”奠定悲凉基调,“烟波”“暮霭”暗示前程渺茫,“杨柳岸”“残月”则成为孤独的象征符号。尤其“晓风残月”四字,以视觉与触觉的通感手法,创造出清冷寂寥的审美境界,成为后世解读柳永词风的关键密码。

关于《雨霖铃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凝噎(yē)、暮霭(ǎi)、楚天、经年。

2. 文学常识:柳永属婉约派代表,首创“晓风残月”意象;《雨霖铃》为双调慢词,押入声韵。

3. 知识要点:宋代羁旅行役词的发展;虚实结合手法在词中的运用。

4. 意象意境:寒蝉、长亭、烟波、残月等意象共同构成凄迷萧瑟的意境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
(1)帐饮:__________

(2)经年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设帐摆酒饯行

(2)年复一年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“多情自古伤离别”在全词中的作用。

答案:此句由个人离愁升华至普世情感,既承上总结离别之痛,又启下引出清秋时节的凄凉,体现词人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深刻洞察。

三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“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的艺术特色。

答案:选取典型意象组合,画面空灵而凄美;“晓”与“残”形成时间与状态的矛盾统一,暗示酒醒后的怅惘,堪称“词眼”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柳永《雨霖铃》与秦观《鹊桥仙》的离别描写差异。

答案:柳词重现实离别之苦,意象冷峻;秦词写神话中的相聚,语言柔美。前者体现世俗化的深情,后者展现理想化的浪漫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