契诃夫《凡卡》原文及赏析
《凡卡》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,通过九岁学徒凡卡写给爷爷的信,揭露了沙皇统治下底层儿童的悲惨命运。本文将呈现原文节选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。
原文
《凡卡》(节选)
契诃夫
"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·马卡雷奇!"
他写道,"我在给您写信。"
"祝您圣诞节快乐,求上帝保佑您万事如意。"
"我没爹没娘,只剩下您一个亲人了。"
译文
"亲爱的爷爷康斯坦丁·马卡雷奇!"
凡卡在信纸上写道。
"祝您圣诞快乐,祈求上帝让您一切顺利。"
"我已经没有父母,您是我唯一的亲人了。"
注释
1. "康斯坦丁·马卡雷奇":凡卡爷爷的全名,俄语中"马卡雷奇"是父称,体现传统称谓方式。
2. "圣诞节":故事发生在圣诞前夜,宗教节日氛围与凡卡的悲惨处境形成强烈反差。
3. "没爹没娘":简练四字道出孤儿身份,为后文遭受虐待埋下伏笔。
创作背景
1886年创作于莫斯科,正值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社会转型期。契诃夫此时常接触底层民众,其兄曾经营杂货铺,为创作提供了真实素材。当时童工现象普遍,学徒制充满剥削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采用书信体与现实穿插的复调叙事,凡卡的回忆与现实折磨形成蒙太奇效果。
2. 语言艺术:儿童口语与书面语混杂,如"求上帝保佑"体现宗教熏陶,"挨打"等词直白展现残酷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儿童视角批判社会黑暗,信封未写地址的细节暗示希望破灭的深刻悲剧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凡卡》最震撼处在于其克制的笔调。契诃夫不直接描写血腥场面,而是用"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拖到院子里"这样具体的动作,让读者自行想象暴力程度。凡卡写信时"不时胆怯地望望门口"的细节,比任何心理描写都更能表现恐惧。这种"冰山理论"的写法,使短短三千字的小说具有惊人的情感冲击力。
范文二
小说中的空间对比极具深意。凡卡写信的阴暗厨房与回忆中乡村的雪夜形成鲜明对照:前者是"臭烘烘的靴子"堆叠的压迫空间,后者是爷爷"笑着眨眼睛"的温暖记忆。这种空间叙事不仅强化了悲剧性,更暗示俄国社会城乡对立的深层矛盾。契诃夫用孩子的眼睛,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病症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契诃夫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,与莫泊桑、欧·亨利并称"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"。
2. 艺术手法:注意细节描写(如"用钢笔尖蘸墨水")、对比手法(梦想与现实)、儿童视角的运用。
3. 主题思想:理解作品对沙皇专制下儿童生存权的控诉,以及"未寄出的信"的象征意义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:
(1)"揪着头发"的揪:__________
(2)"万事如意"的如意:__________
答案:
(1)用力抓住并拉扯
(2)符合心意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凡卡在信中反复提到"带我离开这里",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案:反映了19世纪末俄国底层儿童被剥削的普遍现象,揭露了学徒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。
三、细节赏析
题目:分析"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"这一情节的作用。
答案:这个充满希望的举动与后文"没写地址"形成巨大反差,强化了作品的悲剧色彩,暗示底层民众求救无门的绝望处境。
四、比较阅读
题目:比较《凡卡》与《万卡》两篇小说在儿童形象塑造上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都描写了受虐待的学徒;不同点在于《凡卡》侧重心理描写,《万卡》更多通过外部动作展现苦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