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毕昇《活板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毕昇《活板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15:15:02

毕昇《活板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
引导语:北宋布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,被沈括记录于《梦溪笔谈》,本文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照,解析这一技术革新的文学呈现与历史价值。

原文

《活板》 北宋·沈括

板印书籍,唐人尚未盛为之。

自冯瀛王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

庆历中,有布衣毕昇,又为活板。

其法:用胶泥刻字,薄如钱唇,每字为一印,火烧令坚。

译文

雕版印刷书籍,唐代尚未大规模应用。

自冯道主持刊印五经起,后世典籍皆用雕版。

庆历年间,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。

其工艺:以黏土刻字,厚度如铜钱边缘,单字成模,焙烧加固。

注释

【板印】雕版印刷。"板"通"版",指整块雕版。

【冯瀛王】即五代冯道,曾主持官刻儒家经典。

【钱唇】铜钱外缘,比喻活字厚度之精准。

【火烧令坚】体现宋代陶瓷工艺对印刷术的渗透。

创作背景

庆历年间(1041-1048)北宋文化需求激增,雕版费料耗时。毕昇作为民间工匠,借鉴制陶经验革新印刷术,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卷十八详录此事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按"历史沿革-发明者-技术细节"三层次展开,典型科技说明文架构。

2. 语言特色:动词"刻""烧""印"串联工艺流程,名词"胶泥""钱唇"具象化专业术语。

3. 思想价值:体现宋代"工商皆本"观念,平民发明被士大夫郑重记载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沈括笔下的活板记载,展现了科技文献的文学魅力。文中"薄如钱唇"的比喻,将抽象工艺转化为可触知的日常经验,这种具象化表达是宋代科技写作的典型特征。作者以史家笔法记录当代发明,突破传统笔记体例,暗含对民间智慧的尊重。

范文二

《活板》的史学价值远超文学价值。沈括精确记载了活字材质、成型工艺、排版方法等关键技术参数,其描述与现代出土的宋代泥活字高度吻合。这种实证精神,使该文成为世界印刷史的重要坐标,比谷登堡金属活字记载早四个世纪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字词:板(通假字)、钱唇(比喻义)、印(动词用法)

2. 文学常识:沈括《梦溪笔谈》的笔记体特征

3. 技术要点:胶泥活字的制作流程四步骤(刻、烧、排、印)

4. 历史意义:四大发明之一的世界性影响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加点词

(1)皆为板本:__________

(2)火烧令坚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雕版印刷的版本

(2)通过焙烧使坚硬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概括活板技术的核心优势

答案:单字可重复使用,排版灵活,节省材料成本,突破雕版"一版一用"局限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对比《活板》与《天工开物》的技术记载差异

答案:沈括侧重工艺流程,宋应星注重工具图解;前者文士视角,后者工匠视角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每字为一印"的语言效果

答案:五字揭示活字本质特征,短促有力,"每""一"形成绝对化表述,强调技术突破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