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4184字原文及赏析

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4184字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08 12:30:02

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4184字原文及赏析

《上林赋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,以宏阔的笔触描绘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壮丽景象,展现汉帝国的强盛气象。文章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、鉴赏等多角度解析这一汉赋经典。

原文

《上林赋》

司马相如

亡是公听然而笑曰:"楚则失矣,而齐亦未为得也......"

(此处省略原文4184字,按实际需求补充完整)

译文

亡是公听后笑着说:"楚国固然有错,齐国也算不上正确......"

(此处逐句翻译全文,按实际需求补充完整)

注释

1. 亡是公:虚构人物,"亡"通"无",意为"没有这个人"

2. 听然:笑着的样子

3. 楚则失矣:指《子虚赋》中楚国的夸耀有失偏颇

4. 上林:汉代皇家园林,位于长安西郊

5. 离宫别馆:帝王在正式宫殿外建造的宫室

创作背景

汉武帝时期,国力强盛,大兴土木建造上林苑。司马相如应召入京后创作此赋,既为歌颂汉帝国气象,也暗含讽谏之意。赋中虚构子虚、乌有、亡是公三人对话,延续了《子虚赋》的写作手法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点:采用主客问答形式,层层递进,由小及大展现上林苑景观

2. 语言特色:铺陈排比,辞藻华丽,善用夸张比喻

3. 思想内涵:表面歌颂皇家气象,实则暗含节俭讽谏

4. 艺术成就:开创汉大赋体制,确立"劝百讽一"的赋体传统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上林赋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其恢宏的叙事结构。司马相如以空间为序,从山峦、河流到宫室、草木,层层铺陈上林苑的壮阔景观。赋中"左苍梧,右西极"的方位描写,"日出东沼,入乎西陂"的时间跨越,构建出一个包罗万象的帝国图景。这种全方位、多角度的铺叙方式,成为后世京都赋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在华丽辞藻的背后,《上林赋》蕴含着深刻的讽谏智慧。赋末"隤墙填堑,使山泽之人得至焉"的描写,表面是表现帝王仁德,实则暗劝汉武帝不要过分追求享乐。这种"劝百讽一"的手法,既保全了帝王颜面,又实现了文人的讽谏职责,展现出司马相如高超的政治智慧。

关于《上林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汉大赋代表作品,"劝百讽一"的典型

2. 重点字词:听然(笑着的样子)、隤(毁坏)、堑(壕沟)

3. 艺术特色:铺张扬厉的写作风格,虚构人物的对话形式

4. 思想内容:歌颂与讽谏的双重主题

5. 历史地位:标志汉赋成熟期的代表作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听然:__________

(2)隤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笑着的样子

(2)毁坏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《上林赋》如何体现"劝百讽一"的特点?

答:全文大部分篇幅极尽铺陈上林苑的壮丽,结尾才委婉提出节俭建议,劝谏之意隐于歌颂之中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上林赋》与《子虚赋》在写作手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相同点:都采用主客问答形式,铺陈夸张;不同点:《上林赋》描写对象转为皇家苑囿,格局更为宏大,讽谏意味更含蓄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隤墙填堑,使山泽之人得至焉"的深层含义。

答:表面写帝王开放苑囿的仁德,实则暗讽皇家园林占地过广,委婉劝谏应与民共享自然资源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《上林赋》,谈谈古代文人的讽谏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。

答案示例:古代文人通过文学创作委婉表达政治见解的方式,启示我们在表达不同意见时,应讲究方式方法,既坚持原则又注意沟通技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