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几《三衢道中》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
宋代诗人曾几的《三衢道中》以简练笔触描绘初夏山行所见,展现闲适心境与自然意趣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动静结合的写景艺术与哲理内涵。
原文
《三衢道中》
宋·曾几
梅子黄时日日晴,
小溪泛尽却山行。
绿阴不减来时路,
添得黄鹂四五声。
译文
梅子泛黄的时节天天放晴,
乘船到小溪尽头改走山径。
绿树浓荫仍如去时般浓郁,
却新增了黄鹂的婉转啼鸣。
注释
【梅子黄时】农历五月梅子成熟期,通常多雨,此处反常"日日晴"暗示诗人愉悦心情。
【泛尽】"泛"指乘船,"尽"为尽头,二字连用体现行程转换的自然流畅。
【不减】"减"为减少,双重否定强调绿荫的浓密程度始终如一。
【添得】"添"字突出听觉惊喜,与视觉的"不减"形成感官互补。
创作背景
绍兴二十七年(1157),曾几赴任浙东提刑途经三衢山所作。此时南宋偏安局面初定,诗人历经靖康之难后,在山水间寻求精神慰藉。同期作品《寓居吴兴》同样流露淡泊情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晴—行—路—声"的线性叙事,时空转换不着痕迹,末句点睛之笔打破画面静态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颜色词"黄""绿"形成视觉对比,"减""添"的动词运用体现宋诗炼字特色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山行乐趣,实则通过天气的反常(梅雨季晴)暗喻对安定生活的珍视。
4. 艺术手法:以声衬寂的写法继承王维《鹿柴》传统,但更侧重生活情趣而非禅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人抓住江南初夏最具特征的梅雨与晴空交替景象,在"日日晴"的反复强调中暗含庆幸。后两句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:固定镜头中的绿荫是不变背景,突然切入的黄鹂鸣叫成为动态焦点。这种"视觉守恒+听觉变量"的写法,既保持画面统一性,又制造审美新鲜感,体现宋人对日常细节的敏锐捕捉。
范文二
全诗暗藏双重对比:一是气候的反常(梅雨期晴),二是感官的叠加(视觉与听觉)。曾几作为江西诗派传人,此处却突破"点铁成金"的窠臼,以白描取胜。末句"四五声"的量词使用尤见功力,既避免夸张又留存余韵,与杨万里"小荷才露尖尖角"的写法异曲同工,共同构成南宋山水诗的清新范式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曾几是南宋"中兴四大诗人"陆游的老师,此诗代表江西诗派后期转向自然的风格演变。
2. 关键字词:泛(fàn,乘船)、不减(bù jiǎn,没有减少)、缘(yuán,因为)。
3. 意象分析:"梅子黄时"既点明时令,又暗用"梅雨"的典故反差;"黄鹂"象征生机,与杜甫"两个黄鹂鸣翠柳"形成互文。
4. 意境特征:清新明快中蕴含理趣,体现"格物致知"的理学思想影响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泛尽:__________
(2)添得:__________
答案:
(1)乘船到尽头
(2)新增听到
二、主旨理解
问:诗中"绿阴不减来时路,添得黄鹂四五声"表现诗人怎样的心境?
答:表现诗人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欣喜,在熟悉景物中发现新趣的闲适心境,体现宋人"活法"诗学的审美取向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曾几此诗与陆游《游山西村》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
答案:相同处都采用移步换景法;不同在于曾诗侧重感官叠加,陆诗"山重水复"句更强调空间转折的戏剧性。曾诗含蓄,陆诗直露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梅子黄时日日晴"的深层意蕴
答:表面写反常天气,实则暗示历经战乱后对太平生活的珍惜。"日日晴"的重复强调传递出心理上的安全感,为全诗奠定愉悦基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