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卖米北大才女》原文及赏析
引导语:本文围绕北大才女张培祥的纪实散文《卖米》,解析其直面苦难的质朴笔触与深刻社会思考,附原文选段、白话译文及多维度鉴赏。
原文
《卖米》(节选)
作者:张培祥
天刚蒙蒙亮,母亲就把我叫醒:
"琼宝,今天是场期,我们担米去卖。"
米在箩筐里沙沙响,
像在说:路远哩,路远哩......
赶场的路上没有风景,
只有母亲的白发在晨风里飘,
像一团将熄未熄的火。
译文
清晨天色微亮时,母亲唤醒我:
"琼宝,今天赶集,我们挑米去卖。"
箩筐里的米粒沙沙作响,
仿佛在说:路途遥远啊,路途遥远......
赶集的路上看不见风景,
唯有母亲的白发在晨风中飘动,
像一团快要熄灭却仍在燃烧的火焰。
注释
【场期】方言,指乡镇集市日
【琼宝】作者乳名,体现亲昵感
【沙沙响】拟声词,暗示米粒干燥与路途艰辛
【白发如将熄之火】比喻手法,既写实母亲衰老,又暗含生命顽强
创作背景
2003年发表于《湖南文学》,取材作者少年时随母卖米的真实经历。当时张培祥已确诊白血病,在病榻上完成这篇自传体散文,三个月后离世,年仅24岁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以清晨赶集为叙事主线,用米袋拟声、白发比喻形成情感高潮
2. 语言风格:湘方言与文学语言交融,"沙沙响""路远哩"保留乡土气息
3. 思想内核:通过微观生活场景,展现中国农民生存困境与坚韧品格
4. 艺术手法:白描中暗含象征,米袋的"路远哩"实为命运叹息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卖米》最动人处在于克制的疼痛。作者拒绝渲染悲情,仅用"白发在晨风里飘"的意象,便将中国农村女性的劳苦命运凝练呈现。比喻中"将熄未熄"的精准把握,既写实母亲衰老的病态,又赋予其野草般的生命力。这种双重性表达,正是文学对抗苦难的独特力量。
范文二
散文中的米袋堪称现代文学经典意象。本是无生命的容器,却被赋予"路远哩"的拟人化叹息。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,实则是作者将自身命运投射于物象。当米粒沙沙声与母亲的喘息交织,物质匮乏与精神重压便有了具象化的载体,达到"以物载道"的艺术境界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场(cháng)期、箩(luó)筐、将熄(xī)未熄
2. 文学常识:新时期纪实散文的代表作,反映"三农问题"的微观书写
3. 艺术手法:白描、拟人、隐喻的三重叠加运用
4. 核心意象:米袋(生存载体)、白发(生命刻度)、晨风(时间隐喻)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:
(1)场期:__________
(2)将熄未熄:__________
答案:
(1)乡镇集市开放日
(2)形容生命将尽仍顽强坚持的状态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白发在晨风里飘"的描写有何深意?
答案:通过母亲衰老形象的具象化,揭示中国农村女性在沉重劳动下的生命消耗,同时"晨风"意象暗示新一天劳作开始,强化生存的循环困境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卖米》与《背影》的细节描写差异
答案:《卖米》侧重环境音效(米袋沙沙声)与视觉符号(白发)的叠加,《背影》聚焦动作特写(爬月台);前者呈现群体生存状态,后者刻画个体情感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路远哩"的修辞效果
答案:方言拟人化手法,既实写赶集路途遥远,又暗喻人生道路艰辛,通过物象发声传递沉重感,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