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《蜀相》原文及赏析
《蜀相》是杜甫追怀三国名相诸葛亮的七言律诗,通过描绘成都武侯祠的肃穆景象,抒发了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崇敬与壮志未酬的慨叹。本文涵盖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解析,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整理。
原文
《蜀相》 唐·杜甫
丞相祠堂何处寻?锦官城外柏森森。
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
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
译文
诸葛丞相的祠堂该去哪里找寻?只见锦官城外翠柏苍郁成林。
阶前碧草空自展现盎然春意,树丛中黄鹂徒然啼唱婉转清音。
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共商天下大计,诸葛亮辅佐两朝竭尽忠贞之心。
可惜北伐未成却已病逝军中,千古英雄为此泪洒衣襟。
注释
1. 锦官城:成都别称,因汉代设锦官管理织锦得名。
2. 柏森森:柏树茂密,象征祠堂庄严肃穆。"森森"叠词强化幽深意境。
3. 自春色/空好音:"自""空"二字凸显景物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怅惘。
4. 三顾频烦: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,典出《出师表》"三顾臣于草庐之中"。
5. 两朝开济: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、刘禅两代君主,开创蜀汉基业。
创作背景
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(760年),杜甫流寓成都期间。时值安史之乱未平,诗人探访武侯祠,借咏史抒发对家国动荡的忧思,暗含自身抱负难展的悲愤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写景,后四句叙事抒情,起承转合分明。
2. 语言:炼字精准,"自""空""长"等虚词深化情感层次。
3. 思想: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历史兴亡之叹融为一体。
4. 艺术:以乐景衬哀情,末句"泪满襟"的夸张手法震撼人心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时空交织的悲怆咏叹
杜甫以"柏森森"的静态描写奠定全诗沉郁基调,继而用"碧草""黄鹂"的鲜活春景反衬历史沧桑。后四句浓缩诸葛亮一生功业,"频烦""开济"二词凝练概括其政治智慧与忠诚,而"未捷身死"的转折将崇敬化为痛惜。尾句"泪满襟"既是诗人对英雄的追怀,亦是对唐王朝衰落的隐忧。
范文二:虚实相生的抒情范式
诗中"何处寻"的发问构成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。实写祠堂草木,虚写历史风云;实写黄鹂鸣叫,虚写君臣际遇。"三顾""两朝"以简驭繁,而"出师未捷"的戛然收束,形成情感张力。杜甫将自身"致君尧舜"的理想投射于诸葛亮形象,使咏史诗具有鲜明的时代共鸣。
关于《蜀相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频烦(频繁)、开济(开创匡济)、长(永远)
2. 文学常识:七言律诗四联分别称首联、颔联、颈联、尾联
3. 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用典(三顾茅庐)、对比(春景与哀情)
4. 意象分析:柏树象征坚贞,碧草黄鹂反衬寂寥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森森:__________
(2)开济:__________
答案:
(1)形容树木茂密幽深
(2)开创基业,匡济时危
二、主旨理解
问:尾联"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答:既表达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痛惜,又暗含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悲愤,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共情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蜀相》与陆游《书愤》在咏怀诸葛亮时的情感差异。
答:杜甫侧重"哀其不幸"的悲悯,陆游则突出"慕其功业"的激昂,二者皆借诸葛亮抒发现实感慨,但情感基调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