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原文及赏析
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所作的千古绝唱,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,展现深挚的思念与生死两隔的悲怆。本文将解析全词内涵,探究其艺术手法及情感表达。
原文
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
苏轼
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
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
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
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
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
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
译文
十年生死相隔,两处渺茫,即使不去刻意追忆,也始终难忘。
孤坟远在千里之外,无处倾诉心中的凄凉。
纵然重逢,你或许已认不出我——尘土满面,鬓发斑白如霜。
夜里忽然梦见回到故乡,你正坐在小窗前梳妆。
我们相对无言,只有泪水不断流淌。
料想那明月照耀、松树低矮的山冈,是我年年心碎的地方。
注释
十年生死两茫茫:王弗卒于治平二年(1065),至熙宁八年(1075)恰十年。"茫茫"形容生死隔绝的虚无感。
千里孤坟:王弗葬于四川眉山,苏轼此时在密州(今山东诸城),相隔千里。
尘满面,鬓如霜:自伤仕途坎坷、容颜衰老。"霜"喻白发,暗含岁月磋磨之痛。
小轩窗,正梳妆:选取生前日常细节,以乐景写哀,更显物是人非。
短松冈:指墓地,化用唐孟棨《本事诗》中"明月夜,短松冈"意象,强化凄清氛围。
创作背景
熙宁八年(1075),苏轼任密州知州,时年四十岁。政治上的失意(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)与中年丧妻之痛交织,此词为梦中偶得。王弗十六岁嫁苏轼,二十七岁病逝,生前常以慧识助夫辨人,苏轼在《亡妻王氏墓志铭》中称其"敏而静"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上阕写现实悲思,下阕记梦中相见,虚实相生。结尾"明月夜,短松冈"与开篇"千里孤坟"呼应,形成环形结构。
2. 语言艺术:白描手法贯穿全篇,"尘满面""泪千行"等细节极具感染力。虚词"纵使""料得"强化假设与推断,深化无奈之情。
3. 情感表达:突破传统悼亡诗的含蓄,直抒"不思量,自难忘"的刻骨铭心。梦中"无言"胜有言,展现"此时无声胜有声"的境界。
4. 意象选择:"孤坟""明月""松冈"构成冷寂意象群,而"梳妆"场景的温馨反衬,更突显生死之憾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虚实相生的梦境建构
苏轼以"记梦"为线,将现实与幻境熔铸一体。上阕"十年生死"的时空跨度,与下阕"小轩窗"的瞬间定格形成张力。词人刻意模糊梦与醒的界限,"忽还乡"的"忽"字道出梦境突至的恍惚感。结尾"料得"二字又将视角拉回现实,使虚幻的慰藉转化为永恒的伤痛。这种虚实交错的手法,比单纯写实更具艺术震撼力。
范文二:细节中的深情密码
全词最动人处在于日常细节的撷取。"尘满面"与"正梳妆"的对比,暗示生死两端的仪容差异;"相顾无言"打破"夜来幽梦"的温馨假象,暴露无法逾越的生死鸿沟。尤其"梳妆"场景,既符合宋代女性晨起理妆的生活实态,又暗含《诗经·伯兮》"自伯之东,首如飞蓬"的典故,以妻子生前的整洁形象,反衬词人如今的潦倒之态。这种"以乐景写哀"的手法,令悲痛更具穿透力。
关于《江城子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1. 茫茫(máng máng):形容渺茫无边际。
2. 轩窗(xuān chuāng):有窗槛的小室,代指闺房。
3. 松冈(sōng gāng):种有松树的山冈,多指墓地。
文学常识:
1. 苏轼开创"以诗为词",此词被视为宋代悼亡词巅峰。
2. "江城子"为词牌名,原为唐教坊曲,双调七十字。
意象意境:
1. "明月夜,短松冈"化用前人意象,营造凄清孤寂的意境。
2. "鬓如霜"以比喻手法,将人生沧桑感具象化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不思量:__________
(2)料得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不必刻意去想
(2)推想、预料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"表现了怎样的情感?
答案:表现夫妻梦中重逢时极度的悲痛与无奈,千言万语化作无声泪水,突出生死相隔的残酷。
三、表现手法
题目:分析"尘满面,鬓如霜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通过外貌细节描写,对比妻子梦中"梳妆"的整洁形象,凸显词人十年来的沧桑变化,以形写神,强化人生感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