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罗刹海市》原文及赏析(蒲松龄聊斋志异)

《罗刹海市》原文及赏析(蒲松龄聊斋志异)

时间:2025-09-01 18:15:02

《罗刹海市》原文及赏析(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)

《罗刹海市》是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奇幻篇章,通过虚构的海外异国,影射现实社会的价值观扭曲与美丑颠倒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核。

原文

《罗刹海市》

(清)蒲松龄

马骥,字龙媒,贾人子。美丰姿,少倜傥,喜歌舞。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,美如好女,因复有“俊人”之号。十四入郡庠,即知名。父衰老,罢贾而居。谓生曰:“数卷书,饥不可煮,寒不可衣。吾儿可仍继父贾。”生由是稍权子母。

译文

马骥,字龙媒,是商人的儿子。他容貌俊美,年少时洒脱不羁,喜爱歌舞。常跟着戏班用锦帕包头,漂亮得像女子,因此有“俊人”的称号。十四岁考入府学,很快成名。父亲年老体衰,放弃经商回家。对儿子说:“几本书不能煮来充饥,不能裁衣御寒。我儿还是继承父业吧。”马骥从此开始做些买卖。

注释

1. 贾人子:商人家庭出身。“贾”(gǔ)指经商。

2. 梨园子弟:戏班艺人。唐代设梨园训练乐工,后成为戏曲代称。

3. 权子母:指经商营利。“子”为利息,“母”为本金。

4. 罗刹国:虚构国名,源自佛经中食人恶鬼“罗刹”,暗示以丑为美的颠倒世界。

创作背景

蒲松龄生于明末清初,科举屡试不第,长期设帐教学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始作《聊斋》,借鬼狐故事批判现实。《罗刹海市》创作约在康熙中期,当时社会盛行以貌取人、价值混乱的风气,士人常因外貌遭际不公,此文正是对此的尖锐讽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设计:采用双层对比——马骥在中原因俊美受嘲,在罗刹国反因丑陋得官,最终逃离至正常审美的海市,形成环形叙事。

2. 语言特色:白描中暗藏机锋,如罗刹国宰相“双耳皆背生,鼻三孔”,用夸张的丑陋反衬审美畸形。

3. 思想内核:通过空间转换隐喻“何处是正常”的哲学追问,揭示美丑标准的主观性与权力对审美的操控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异域镜像中的价值批判

《罗刹海市》构建了互为镜像的双重世界。罗刹国以丑为美的荒诞规则,实为现实社会的倒影。马骥被迫“以煤涂面作张飞”才能获重用的情节,直指科举场上“以貌取士”的积弊。蒲松龄巧妙将个人科场失意的愤懑,升华为对价值异化的普遍性思考,在奇幻外壳下包裹着冷峻的社会观察。

范文二:审美权力的解构与重构

文中罗刹国的审美标准完全由权力阶层制定,宰相的畸形外貌成为“美”的范本。这种刻意颠倒的描写,解构了传统社会中“权威即真理”的认知模式。当马骥在海市遇见“正常”的龙女,才完成对真实美的确认。蒲松龄借此表明:脱离权力干预的审美,方能回归本真。

关于《罗刹海市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《聊斋志异》属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,题材多为鬼狐仙怪,具有批判现实色彩。

2. 关键字词:权子母(经商)、逡巡(徘徊)、轩轾(高低)。

3. 核心意象:“罗刹国”象征价值颠倒的社会,“海市”隐喻理想世界。

4. 艺术手法:对比反讽(美丑错位)、隐喻双关(“面目”既指容貌亦指本质)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倜傥:__________

(2)逡巡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洒脱不拘束

(2)犹豫徘徊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罗刹国“美者不见用,丑者乃信贵”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?

答案:讽刺现实社会中价值标准的扭曲与权力对审美的操控,批判以非正常标准选拔人才的现象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《罗刹海市》与《镜花缘》中“女儿国”在讽刺手法上有何异同?

答案:同:均通过性别/美丑的颠倒制造讽刺效果;异:蒲松龄侧重揭露权力对标准的扭曲,李汝珍更强调性别平等的进步思想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《罗刹海市》的哲理分析“网红审美”现象?

答案示例:当某种审美标准被资本和流量垄断,便可能形成新的“罗刹国式”畸形审美,大众需警惕被单一标准异化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