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原文及赏析

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9-16 13:57:02

王勃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原文及赏析

王勃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是初唐送别诗的代表作,以豁达胸襟突破传统离愁,展现唐人昂扬精神。本文将从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、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名篇。

原文
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
唐·王勃
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
译文

长安城垣环绕三秦大地,遥望蜀州风烟弥漫五津。

你我此刻的离情别绪,同是漂泊仕途的游子心境。

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挚友,纵隔天涯也如近邻。

不必在分岔路口效仿小儿女,让泪水打湿衣巾。

注释

【城阙】指唐代都城长安的城楼。

【三秦】项羽灭秦后分封的雍、塞、翟三国,代指关中。

【五津】岷江自灌县至犍为段的五个渡口,借指蜀地。

【宦游人】为仕途奔波的人,暗示诗人与杜少府同为官场漂泊者。

【比邻】近邻,化用曹植《赠白马王彪》"丈夫志四海,万里犹比邻"。

【沾巾】用《后汉书》范式张劭"执手涕泣"典故反其意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(671年),王勃因写《斗鸡檄》被逐出沛王府,游历蜀地时送别同僚杜少府。当时诗人处于政治失意期,却仍保持开阔胸襟,将个人际遇升华为普遍人生感悟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首联实写两地风光,颔联点明共同身份,颈联转折抒情,尾联反用典故,起承转合严整。

2. 语言艺术:"辅""望"二字构建宏大空间感,"海内""天涯"形成强烈对比,虚词"同是""若"强化情感共鸣。

3. 思想突破:颠覆南朝送别诗的哀婉传统,用"天涯比邻"的哲学观消解地理距离,体现初唐士人的精神气象。

4. 用典特色:反用《诗经·渭阳》"我送舅氏"的泣别场景,化用曹植诗句却更显自然洒脱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王勃此诗最动人处在于情感张力的处理。开篇以"三秦""五津"拉开空间距离,却在颈联突然收缩为"比邻",这种空间伸缩形成艺术冲击力。诗人将地理上的远与心理上的近构成矛盾统一体,用"存知己"的主观感受消解客观距离。尾联更以否定句式强化主题——真正的友情不需要泪水证明,这种理性认知超越了感性宣泄,展现出唐人特有的精神强度。

范文二

诗中隐藏着双重身份的对话。作为"宦游人",诗人与杜少府共享仕途艰辛;作为知己,他们又超越世俗身份。颔联"同是"二字巧妙过渡,将具体送别升华为普遍人生体验。这种身份转换手法,使诗歌既有个体情感的真实性,又具备哲理深度。王勃将六朝文人式的个人感伤,转化为对人际关系的本质思考,这正是唐诗走向成熟的标志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王勃为"初唐四杰"之首,此诗开创盛唐送别诗新格局。

2. 关键字词:阙(què)、宦(huàn)游、比(bǐ)邻、沾(zhān)巾。

3. 意象体系:城阙/风烟(空间意象)、歧路/沾巾(送别意象)。

4. 意境特征:雄浑开阔中见真挚,体现"盛唐气象"的先声。

5. 名句哲理:"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"揭示精神共鸣超越物理距离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辅:__________

(2)无为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拱卫,护卫

(2)不要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
答案:强调真挚友谊可以超越空间限制,只要心灵相通,再远的距离也如同近邻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题目:分析首联"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"的艺术效果。

答案:通过长安与蜀地的空间对举,既交代送别地点,又营造壮阔意境。"辅"字拟人化写出都城气势,"望"字暗示目送之态,为下文抒情铺垫。

四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王勃此诗与柳永《雨霖铃》送别情感的差异。

答案:王诗以豁达消解离愁,体现唐人进取精神;柳词专注缠绵悱恻,反映宋人细腻情思。前者重理性超越,后者重感性抒发。

五、名句运用

题目:结合现实谈谈"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"的启示。

答案:启示我们面对离别应保持坦然态度,过度伤感无益于前行。适用于现代人处理职场调离、朋友分别等情境,体现成熟理性的处世智慧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