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希金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解读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经典诗作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》,涵盖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分析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哲理内涵与抒情风格。
原文
假如生活欺骗了你
亚历山大·普希金
假如生活欺骗了你,
不要悲伤,不要心急!
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:
相信吧,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。
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;
现在却常是忧郁。
一切都是瞬息,一切都将会过去;
而那过去了的,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。
译文
如果生活辜负了你的期望,
不必沮丧,不必焦躁!
在愁苦的时光里保持冷静:
请相信,欢乐终会到来。
心灵始终眺望远方;
眼下却难免哀伤。
所有苦难都是短暂,终将消散;
而曾经经历的,终将化作温情的回忆。
注释
欺骗(qī piàn):诗中指生活与理想相悖,使人失望。
忧郁(yōu yù):深沉而压抑的哀愁,普希金常用以描述时代氛围。
瞬息(shùn xī):极短的时间,强调苦难的暂时性。
怀恋(huái liàn):对过往的深情回望,体现普希金的历史观。
**艺术表现**:以劝诫口吻展开,通过对比“现在”与“未来”,形成情感张力;“瞬息”与“亲切”的转折,凸显诗人辩证的乐观精神。
创作背景
1825年,普希金因十二月党人起义牵连,被沙皇软禁于米哈伊洛夫斯克村。此诗写于流放期间,题于友人奥西波娃的女儿纪念册上。诗中“忧郁”既指个人困境,亦隐喻沙皇统治下的压抑时代。
作品解析
1. **结构**:分上下两段,前四句理性劝慰,后四句升华哲理,形成“困境-超脱”的递进。
2. **语言**:口语化表达削弱说教感,“相信吧”“须要”等词拉近与读者距离。
3. **思想**:融合个人体验与普遍真理,将苦难视为生命必经之路,体现俄罗斯文学特有的“苦难美学”。
4. **艺术特色**:以“欺骗”“怀恋”等拟人化意象,将抽象哲理具象化,感染力强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辩证的乐观主义
普希金的诗作罕见地平衡了绝望与希望。首句“欺骗”将生活人格化,暗含控诉;而“不要心急”又立刻以理性克制情绪。后段“瞬息”与“亲切”的对比尤为精妙:时间既能消解痛苦,又能赋予痛苦意义。这种对苦难的辩证认知,远超同时代浪漫主义的单纯抒情,更接近存在主义哲学的先声。
范文二:流放者的精神自救
创作背景为解读此诗提供密钥。普希金将流放地的孤寂转化为诗性思考,“忧郁”既是现实囚笼,也是思想自由的起点。“心儿永远向往未来”一句,以空间上的远方隐喻时间上的解放,彰显诗人对抗专制的精神姿态。结尾“亲切的怀恋”并非美化苦难,而是以记忆重构完成对命运的审美超越。
关于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**文学常识**: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,此诗属于哲理抒情诗。
2. **关键字词**:欺骗(qī piàn)、忧郁(yōu yù)、瞬息(shùn xī)、怀恋(huái liàn)。
3. **意象意境**:“瞬息”象征苦难短暂,“怀恋”体现历史观,整体营造隐忍而昂扬的意境。
4. **知识全解**:诗歌创作于1825年流放期间,反映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的时代情绪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欺骗:__________
(2)瞬息:__________
答案:
(1)生活与期望不符,使人失望
(2)极短的时间
解析:需结合诗歌的拟人手法和哲理语境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而那过去了的,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”的深刻含义。
答案:表明经历过的苦难在时间沉淀后,会转化为精神财富,体现诗人对生命经验的辩证思考。
解析:注意“怀恋”并非遗忘痛苦,而是重构记忆的价值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普希金此诗与李白《行路难》面对困境态度的异同。
答案:同:均承认现实艰难。异:李白“长风破浪”强调主动突围,普希金“相信吧”侧重等待与接纳,反映中俄文化差异。
解析:需结合诗人所处历史背景分析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”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用祈使语气直击读者内心,“须要”二字将情感克制升华为生存智慧,凸显俄罗斯民族特有的隐忍精神。
解析:注意“镇静”与“忧郁”的对抗关系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此诗,论述文学作品如何表现“苦难与成长”的主题。
答案示例:普希金通过时间维度解构苦难,说明文学处理苦难不应停留于宣泄,而需揭示其转化可能。参考《红楼梦》“好了歌”的虚无主义,更见普希金的建设性。
解析:需建立跨文本比较视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