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荆轲刺秦王》原文及赏析
《荆轲刺秦王》是《战国策》中的经典篇章,讲述了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,孤身赴秦刺杀秦王嬴政的悲壮故事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,展现其历史价值与文学魅力。
原文
《荆轲刺秦王》(节选)
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
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,皆白衣冠以送之。
至易水上,既祖,取道。
高渐离击筑,荆轲和而歌,为变徵之声,士皆垂泪涕泣。
又前而为歌曰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!”
复为慷慨羽声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
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,终已不顾。
译文
燕太子丹和知晓此事的宾客,都穿着白衣白帽为荆轲送行。
到达易水岸边,祭路神后,荆轲踏上征程。
高渐离击筑,荆轲应和着唱歌,发出凄凉的变徵调,送行之人泪流满面。
荆轲又向前唱道:“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冽,壮士这一去啊不再回还!”
接着转为激昂的羽声调,众人怒目圆睁,头发直竖顶起帽子。
荆轲登车离去,始终不曾回头。
注释
白衣冠:丧服,暗示荆轲必死之志。
变徵(zhǐ)之声:古代悲凉音调,徵音变调,多用于诀别。
羽声:高亢激昂的曲调,象征壮士决心。
瞋(chēn)目:瞪大眼睛,形容极度愤怒。
发尽上指冠:用夸张手法表现群情激愤。
创作背景
战国末期,秦国吞并六国之势不可阻挡。燕太子丹为阻秦军,招募荆轲行刺秦王。荆轲感其知遇,以献地图为名藏匕首,于咸阳宫刺杀未果,当场被杀。此事加速燕国灭亡,却成为反抗强权的精神符号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易水送别为核心,通过场景转换层层递进悲壮氛围。
2. 语言:白描手法结合音效(筑声、歌声)与动作描写,极具画面感。
3. 思想:歌颂“士为知己者死”的侠义精神,暗含对暴政的批判。
4. 艺术特色:对比手法突出(白衣与血色、悲歌与怒发),情感张力强烈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易水悲歌的审美张力
“风萧萧兮易水寒”短短七字,以风声、水寒的自然意象烘托肃杀之气。变徵之声与羽声的转换,既是音乐层次的递进,更是荆轲内心从悲悯到决绝的升华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特录此场景,正是因其以极简笔墨浓缩了侠士赴死的全部悲剧美。
范文二:头发上指的象征意味
“发尽上指冠”的夸张描写,实为古代“怒发冲冠”典故的源头。这一细节超越生理可能,却精准传达集体情绪的爆发。清代学者王夫之评此句“虚处传神”,指出其通过肢体语言外化精神力量,使荆轲的形象从个体英雄升华为反抗暴政的文化图腾。
关于《荆轲刺秦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选自《战国策》,西汉刘向编订,属国别体史书。
关键字词:瞋目(chēn)、变徵(zhǐ)、祖(祭祀路神)。
意象意境:萧萧寒风、易水寒波构成苍凉意境,暗示结局。
知识全解:荆轲被归为“四大刺客”(专诸、聂政、豫让、荆轲),故事体现“侠”文化雏形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既祖:__________
(2)为变徵之声:__________
答案:
(1)祭祀路神
(2)古代悲凉曲调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壮士一去兮不复还”的情感内涵。
答案:既表达必死决心,又暗含对生命的留恋,复杂情感交织成悲壮美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荆轲与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中乌江自刎的描写手法异同。
答案:同:均通过环境烘托悲剧氛围;异:荆轲侧重群体反应,项羽侧重个体心理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“士为知己者死”,谈古代侠义精神的现实意义。
答案示例:重诺轻生的价值观需辩证看待,其诚信内核可借鉴,但盲目效忠需扬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