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迅《藤野先生》原文及赏析
《藤野先生》是鲁迅回忆日本留学经历的散文名篇,通过追忆解剖学教授藤野严九郎的严谨与温情,展现中日文化碰撞下的知识分子形象。文章兼具叙事性与哲理性,是理解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文本。
原文
《藤野先生》
鲁迅
东京也无非是这样。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,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,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"清国留学生"的速成班......
......
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,书桌对面。每当夜间疲倦,正想偷懒时,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,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......
译文
东京也不过如此。当上野的樱花盛开时,远远望去确实像绯红的云霞,但樱花树下总少不了成群结队的中国留学生速成班......
......
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我北京住所的东墙上,正对着书桌。每当深夜疲倦想偷懒时,抬头看见灯光中他清瘦的面容,仿佛就要说出铿锵有力的话来......
注释
"无非是这样":流露出对留学生群体的失望,奠定批判基调。
"绯红的轻云":以比喻手法描写樱花,反衬后文"清国留学生"的庸俗。
"黑瘦的面貌":白描手法突出藤野先生治学的勤勉形象。
创作背景
1904年鲁迅赴日学医,1906年弃医从文。1926年写作本文时,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末期,知识分子普遍苦闷。文章通过回忆二十年前的师生情谊,暗含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反思。
作品解析
1. 双线结构:明线写藤野先生,暗线展现代际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
2. 对比手法:日本教师的严谨 vs 中国留学生的浮躁
3. 细节描写:修改讲义的红笔痕迹、临别赠送照片等场景极具感染力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藤野先生》最动人处在于展现超越国界的师生情谊。当鲁迅因"幻灯片事件"决心弃医从文时,藤野先生惋惜却尊重的态度,体现了真正的教育者胸怀。文中"为中国"修改讲义的细节,与"清国留学生"醉生梦死的群像形成尖锐对比,这种跨国界的人文关怀,正是鲁迅终其一生追寻的精神底色。
范文二
鲁迅以冷峻笔调包裹炽热情感。描写藤野先生"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",与"添改过的讲义"的细节,如同解剖刀般精准刻画人物。结尾处"良心发现"的自省,将私人记忆升华为民族寓言。这种"于无声处听惊雷"的笔法,成为后来《朝花夕拾》的典型风格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绯红(fēi hóng)、烂熳(làn màn)、抑扬顿挫(yì yáng dùn cuò)
2. 文学常识:本文收入《朝花夕拾》,属回忆性散文
3. 意象分析:"讲义上的红笔"象征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无非是这样:__________
(2)抑扬顿挫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不过如此(表失望)
(2)声音高低起伏有节奏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文中藤野先生为鲁迅修改讲义的行为反映了什么?
答案:体现超越民族偏见的学术精神,与对中国学生的平等尊重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藤野先生》与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的叙事特点
答案:前者以成年视角反思留学经历,后者以童年视角回忆私塾生活;但都采用"朝花夕拾"的追忆笔法,在平淡叙述中蕴含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