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白居易的《大林寺桃花》以山寺桃花为切入点,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感悟。诗中通过对比山下与山上的花期差异,暗含对人生境遇的思考。本文将呈现原诗、译文、注释及多角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这首经典绝句的艺术魅力。
原文
大林寺桃花
白居易
人间四月芳菲尽,
山寺桃花始盛开。
长恨春归无觅处,
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译文
人间四月百花都已凋谢,
高山古寺的桃花刚刚盛开。
常怨恨春光逝去无处寻觅,
却不知它已转到这山中来。
注释
芳菲尽:指百花凋零。芳菲,花草的香气。
始:才,刚刚。
长恨:常常遗憾。
春归:春天结束。
转入:转移来到。
创作背景
元和十二年(817年)初夏,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,与友人游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。时值孟夏,山下春花已谢,而山上桃花正艳,诗人触景生情写下此诗。当时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,诗中暗含对人生境遇的感悟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写实,后两句抒情,形成由景入情的自然过渡。
2. 语言艺术:"尽"与"始"形成强烈对比,"转"字赋予春光拟人化色彩。
3. 思想内涵:通过空间转换揭示事物发展的相对性,暗喻人生境遇的峰回路转。
4. 表现手法:运用对比、拟人等手法,以小见大,平淡中见深意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时空错位中的生命启示
这首诗最动人处在于创造了独特的时空体验。诗人将山下与山上的空间差异,转化为时间流逝的错位感。当平地的春天已经消逝,高山之巅却保留着春天的印记。这种时空错位不仅带来审美惊喜,更暗含深刻哲理:事物的消长是相对的,看似终结可能只是转换了存在形式。白居易以诗人的敏感捕捉到这一自然现象,并将其升华为对生命循环的思考。
范文二:平淡语言中的深远意境
全诗语言平易近人,却蕴含多重意境。首句"芳菲尽"的怅惘与次句"始盛开"的惊喜形成情感跌宕。"长恨"与"不知"的转折,透露出发现意外之喜的欣慰。诗人将个人宦海沉浮的感受,不着痕迹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。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,正是白居易晚期诗风的典型特征,在浅显的语言中寄托深远的情思。
关于《大林寺桃花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芳菲(fāng fēi)、长恨(cháng hèn)、转入(zhuǎn rù)
2. 文学常识:白居易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中唐诗人,新乐府运动倡导者
3. 艺术手法:对比、拟人、以小见大
4. 意象分析:桃花象征转瞬即逝的美好,山寺代表超脱尘世的空间
5. 思想情感: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芳菲:__________
(2)始:__________
答案:
(1)花草的香气,代指鲜花
(2)才,刚刚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诗中"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"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案:表达了诗人从失望到惊喜的情感变化,暗含对事物发展相对性的认识,以及困境中可能蕴含转机的人生感悟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白居易《大林寺桃花》与王维《鸟鸣涧》在表现自然景物方面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都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。不同点:白居易诗带有更多主观情感和哲理思考,王维诗更注重营造空灵意境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通过"人间"与"山寺"、"尽"与"始"的鲜明对比,突出空间差异带来的时间错位感。两句对仗工整,语言凝练,画面感强烈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不知转入此中来"蕴含的人生哲理?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。
答案示例:这句诗启示我们,当在某处遭遇困境时,不妨转换视角或环境,可能发现新的机遇。如同春光并未消失,只是转移了存在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