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鲁迅《祝福》原文及赏析

鲁迅《祝福》原文及赏析

时间:2025-08-30 11:15:01

鲁迅《祝福》原文及赏析

《祝福》是鲁迅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,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,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。

原文

(小说篇幅较长,此处节选关键段落)

「祥林嫂,你放着罢!我来摆。」四婶慌忙的说。

她讪讪的缩了手,又去取烛台。

「祥林嫂,你放着罢!我来拿。」四婶又慌忙的说。

她转了几个圆圈,终于没有事情做,只得疑惑的走开......

译文

四婶急忙阻止:"祥林嫂,别碰祭品!让我来摆。"

祥林嫂尴尬地收回手,转身去拿烛台。

四婶再次阻拦:"别动烛台!让我来。"

祥林嫂在原地茫然转圈,最终无事可做,带着困惑默默离开......

注释

1. 讪讪(shàn shàn):难为情的样子,体现人物卑微处境

2. 烛台:祭祀用具,象征封建礼教的神圣性

3. "转圈"动作:表现人物被排斥后的精神困境

创作背景

1924年创作于北京,时值新文化运动后期。鲁迅目睹农村妇女在封建伦理压迫下的悲惨命运,结合绍兴故乡见闻完成此作。当时社会虽提倡妇女解放,但基层封建势力依然顽固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倒叙手法,通过"我"的视角展开回忆,增强真实感

2. 语言特色:白描手法呈现细节,如"讪讪缩手"的动作描写极具表现力

3. 思想内涵:揭示封建礼教"吃人"本质,特别是对妇女的精神虐杀

4. 艺术创新:通过祭祀禁忌的反复描写,强化悲剧的必然性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《祝福》最震撼处在于展现无形暴力的残酷。祥林嫂并非死于肉体伤害,而是被封建伦理建构的"不洁"标签逐步摧毁。鲁迅特意描写年终祭祀场景,当四婶两次阻止她触碰祭品时,这种精神放逐比肉体死亡更可怕。烛台、福礼等日常物品成为压迫工具,显示礼教已渗透到生活毛细血管中。

范文二

鲁迅通过"看与被看"的关系解构封建秩序。鲁镇众人对祥林嫂的态度经历好奇-嘲笑-厌恶的转变,这种集体暴力源于礼教规训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我"这个知识分子的旁观视角,既不同于麻木的群众,又无力改变现状,这种矛盾恰是新旧交替时代的典型困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重点字词:讪讪(shàn)、踌躇(chóu chú)、悚然(sǒng)

2. 文学常识:鲁迅《彷徨》小说集、乡土文学特点

3. 意象分析:雪(象征死亡)、祝福仪式(封建秩序具象化)

4. 主题理解: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四重压迫(政权、族权、神权、夫权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讪讪:__________

(2)踌躇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难为情的样子

(2)犹豫不决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分析祥林嫂"捐门槛"行为的象征意义

答案:体现被压迫者对封建礼教的妥协与迷信,试图通过物质赎买换取精神解脱,反而陷入更深的精神奴役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祝福》与《明天》中单四嫂子形象的异同

答案:同:都是被压迫的寡妇形象;异:单四嫂子尚有母爱支撑,祥林嫂则被彻底精神摧毁,显示鲁迅对封建礼教批判的深化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赏析"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"的表达效果

答案:通过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,表现人物回光返照式的希望,与后文的死亡形成强烈反差,增强悲剧色彩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