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子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解析《孟子·告子下》中"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"章节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思想艺术分析,揭示孟子"生于忧患"的哲学内涵。
原文
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
孟子
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
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
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
行拂乱其所为,
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
译文
上天要把重大使命交付给这个人,
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,筋骨劳累,
使他经受饥饿,肌肤消瘦,
让他受贫困之苦,
使他的行为总不如意,
以此来震动他的心灵,坚韧他的性格,
增长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。
注释
【大任】重大使命。"任"读rèn,指责任、任务
【苦其心志】使动用法,"苦"作动词,使...痛苦
【空乏】使...资财缺乏,"空"读kōng,意为耗尽
【行拂乱】"拂"读fú,违背、不顺之意
【动心忍性】震动心灵使性格坚韧,体现孟子的心性修养观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诸侯混战,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。此章出自《告子下》,针对当时士人急功近利的风气,通过历史人物事例阐述逆境成才的哲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采用"总-分"式,首句提出核心论点,后五句具体展开磨难形式
2. 连用五个排比短句,形成强烈节奏感,突出磨难的必然性
3. "动心忍性"是孟子独创概念,强调心理承受力的主动培养
4. 动词"苦""劳""饿""空乏"构成递进关系,体现磨难的系统性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孟子此章以排山倒海之势论述逆境价值。五个"其"字句如五记重锤,将"大任"与"大难"的辩证关系砸实。动词选用极具力度:"苦"是精神煎熬,"劳"是肉体考验,"饿"是生存威胁,"空乏"是物质剥夺,"拂乱"是行为挫败。这种层层递进的磨难设计,实为儒家"玉汝于成"的人格锻造程序。末句"曾益其所不能"点明主旨——能力的突破必以极限体验为前提。
范文二
文中"动心忍性"四字堪称孟子心性学说的精髓。与道家"清静无为"不同,孟子主张主动迎接磨难来激发潜能。这种思想源于殷周之际"天命靡常"的忧患意识,经孟子提炼为系统的成才理论。六个动词短语构成完整的人格淬炼链条:心志是决策中枢,筋骨是行动基础,体肤是生命载体,身为存在整体,所为是实践过程。这种身心合一的修养观,对后世"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"的民族精神影响深远。
考试重点整理
【字词读音】拂(fú)乱、空(kōng)乏、曾(zēng)益
【文学常识】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下》,属先秦诸子散文
【思想主旨】阐述逆境成才的哲学,体现孟子"心性修养"学说
【修辞手法】排比句式、使动用法、递进结构
【历史影响】奠定中国"忧患意识"传统,与《周易》"自强不息"思想呼应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意思:
(1)空乏其身:__________
(2)行拂乱:__________
答案:
(1)使...资财匮乏
(2)行为违背意愿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概括本章论述的人才成长规律
答案:人才须经历身心多重磨难,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提升能力,最终承担大任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所以动心忍性"的表达效果
答案:总结前文各类磨难的作用,用"动""忍"两个动词揭示心理淬炼机制,体现孟子重视心性修养的思想特色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才观差异
答案:孟子强调内在心性磨练,荀子主张"化性起伪"的外在改造;孟子看重先天善端培养,荀子注重后天礼仪规范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"天将降大任"思想的当代价值
答案:当代青年成长需正确看待挫折,将困难视为能力提升的契机,培养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,这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