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建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解析唐代诗人常建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鉴赏,揭示诗中隐逸之趣与禅境之美。
原文
题破山寺后禅院
唐·常建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竹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。
山光悦鸟性,潭影空人心。
万籁此俱寂,但余钟磬音。
译文
清晨步入古老的破山寺,朝阳映照着山林。
竹林小径通向幽静之地,禅房掩映在繁花茂木深处。
山色使飞鸟怡然自得,潭水倒影让人心境空明。
万物声响在此刻归于寂静,只余钟磬之音回荡。
注释
初日照高林:“高林”既指山林高大,亦暗喻佛家“丛林”之意。
竹径通幽处:“幽”字双关,既写环境清幽,又喻禅理深邃。
潭影空人心:
万籁此俱寂:“籁”指自然声响,此处以动衬静,突出禅院超脱尘俗的意境。
创作背景
常建生活于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,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。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兴福寺,此诗为诗人访寺时所作,体现其追求心灵宁静的隐逸思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按时间顺序展开,从“清晨”到“万籁俱寂”,形成由动至静的完整意境链。
2. 语言:“悦”“空”等动词活化自然景物,赋予禅理以形象性。
3. 思想:通过“钟磬音”的余韵,暗示佛法对尘世的超越性启示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诗中“竹径通幽”的视觉引导与“钟磬音”的听觉收束形成闭环,构建出“看破—悟透—超脱”的禅悟路径。常建以山林为媒介,将物理空间转化为精神道场,这种物我合一的表达方式,比王维“空山新雨后”更具宗教哲学意味。
范文二
“潭影空人心”五字堪称诗眼。潭水倒影的物理虚空,与人心涤荡后的精神虚空形成同构。这种以具象写抽象的技法,上承谢灵运“池塘生春草”的自然观照,下启柳宗元“欸乃一声山水绿”的瞬间顿悟,在唐诗意境开拓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注音:禅(chán)房、万籁(lài)、钟磬(qìng)
2. 意象体系:古寺(宗教场所)、竹径(修行路径)、钟磬(佛法象征)
3. 意境特征:以静制动、虚实相生、禅理物化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“潭影空人心”的“空”字:
答案:使……澄澈空明,动词用法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末句“但余钟磬音”有何深层含义?
答案:以声衬静,象征佛法超越世俗纷扰的精神指引作用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王维《过香积寺》的禅意表达差异。
答案:常建诗通过空间转换显禅理,王维诗借“薄暮空潭曲”的瞬间感悟得禅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