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塞翁失马》原文及赏析及解析
《塞翁失马》是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中的一则寓言,通过塞翁对祸福的辩证思考,揭示事物相互转化的哲理。文章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鉴赏进行全面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其深层意蕴。
原文
《塞翁失马》
西汉·刘安
近塞上之人,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。
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
居数月,其马将胡骏马而归。
人皆贺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为祸乎?”
家富良马,其子好骑,堕而折其髀。
人皆吊之,其父曰:“此何遽不为福乎?”
居一年,胡人大入塞,丁壮者引弦而战。
近塞之人,死者十九。
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。
译文
靠近边塞的百姓中,有位精通术数的人,他的马无故逃入胡地。
邻居们都来安慰他,老人却说:“这怎知不是福气呢?”
几个月后,那匹马带着胡地的骏马归来。
众人前来祝贺,老人说:“这怎知不是灾祸呢?”
家中多了良马,儿子爱骑,不慎摔断大腿。
邻居们又来慰问,老人仍说:“这怎知不是福气呢?”
一年后,胡人入侵边塞,青壮年参战。
边塞居民战死十之八九。
唯独因儿子跛脚,父子得以保全。
注释
塞上:边塞地区。“塞”读作sài,指军事要地。
何遽:如何,怎么。“遽”读作jù,表反问语气。
髀:大腿骨,读作bì。
引弦而战:拉弓参战,指青壮年被迫从军。
十九:十分之九,极言伤亡惨重。
艺术表现:通过三次祸福转换,以简练对话展现人物智慧,体现道家“祸兮福所倚”思想。
创作背景
西汉初期战乱频繁,边塞民众饱受胡人侵扰之苦。刘安编撰《淮南子》时,借寓言阐发道家辩证思想,反映乱世中百姓对无常命运的思考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以“失马—得马—折髀—免战”为线索,层层递进,形成闭环叙事。
2. 语言风格:白描手法,仅用“吊之”“贺之”等动词勾勒群体反应,反衬塞翁的冷静。
3. 思想内涵:否定绝对化的祸福判断,强调事物转化的必然性,与《老子》“反者道之动”一脉相承。
4. 艺术手法:对比手法强化戏剧性,如众人情绪波动与塞翁淡然态度的反差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塞翁失马》的叙事看似平淡,却暗藏机锋。开篇“马无故亡”的偶然事件,经塞翁三次反问,逐步揭示命运的无常性。众人“吊之”“贺之”的群体反应,实为世俗认知的缩影,而塞翁的冷静恰是对经验主义的有力批判。结尾“父子相保”的结局,并非宣扬消极避世,而是引导读者在变动中把握辩证思维。
范文二
这则寓言的精妙在于“留白”。文中始终未直接描写塞翁的表情,仅通过语言展现其思想深度。“此何遽不为福乎”的重复出现,形成韵律感,同时强化主题。跛脚儿子免于征战的设计,既体现乱世残酷,又暗含对战争的反讽。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,正是汉代寓言的典型特征。
关于《塞翁失马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塞(sài)、遽(jù)、髀(bì)、引弦(拉弓)。
文学常识:出自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,刘安主持编撰,属杂家著作。
核心思想:祸福相依的辩证观,道家“反者道之动”的具体体现。
意象分析:“胡马”象征外来变量,“跛足”代表缺陷中的转机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人皆吊之:__________
(2)其马将胡骏马而归:__________
答案:
(1)安慰 (2)带领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塞翁的三次反问揭示了什么哲理?
答案:说明祸福相互转化,看待事物需超越表象,把握辩证关系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塞翁失马》与《老子》“祸兮福所倚”在思想上有何关联?
答案:两者均强调矛盾对立面的转化,但寓言通过具体叙事将抽象哲理形象化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此独以跛之故,父子相保”的作用。
答案:以意外结局印证塞翁的预见性,完成“祸福相生”的逻辑闭环,增强说服力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《塞翁失马》的启示。
答案示例:面对挫折时不必过度悲观,需以长远眼光看待发展;顺境中亦需警惕潜在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