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全诗原文、注释与多维解析
此诗以西湖晴雨变幻之景喻西施天然风韵,展现苏轼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独特感悟,读者可从中领略宋代文人诗画相融的审美情趣。
【宋】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
水光潋滟晴方好,
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欲把西湖比西子,
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译文
晴日里水波荡漾的西湖美得恰到好处,
烟雨中迷蒙的山色同样别具风姿。
若要将西湖比作美人西施,
无论是素雅妆扮还是浓艳修饰都浑然天成。
注释
潋滟(liàn yàn):水波荡漾闪烁貌,出自《文选·木华〈海赋〉》"浟湙潋滟"。
空蒙:细雨迷蒙状,谢朓《观朝雨》有"空蒙如薄雾"之句。
西子:春秋越国美女西施,代指绝代佳人。
淡妆浓抹:以女子妆扮喻自然景观,开创性比喻体现苏轼"诗画本一律"的艺术观。
创作背景
熙宁六年(1073)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。此时新法推行引发政争,诗人外放地方,却在西湖山水中寻得精神慰藉。其《怀西湖寄晁美叔》云:"西湖天下景,游者无愚贤",可见寄情山水之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二句实写晴雨之景,后二句虚写比拟,形成由实入虚的审美升华。
2. 语言:选用"潋滟""空蒙"等双声叠韵词增强韵律感,"方""亦"等虚词强化转折意味。
3. 思想:突破传统咏物诗框架,提出"天然美超越人工修饰"的美学命题。
4. 艺术:将绘画的"随类赋彩"法融入诗歌创作,实现"诗中有画"的艺术境界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打破时空界限的比喻创新。晴雨本为对立气象,诗人却用"方好""亦奇"消解矛盾;西施已逝数百年,偏与眼前湖山产生审美共鸣。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,实则是苏轼"万物静观皆自得"哲学观的体现。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指出,宋诗理趣正体现在此类"反常合道"的比拟中。
范文二
诗中暗含文人画的审美标准。前两句如同水墨画的"积墨法",通过"潋滟""空蒙"的墨色变化表现光影层次;后两句则似"没骨法",以虚笔传神。这种诗画互通的手法,印证了苏轼在《书摩诘〈蓝田烟雨图〉》中提出的"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"的艺术主张。西湖在此不仅是自然存在,更成为文人理想的精神图式。
关于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的考试重点
1. 字词读音:潋滟(liàn yàn)、空蒙(kōng méng)
2. 文学常识:苏轼"以议论为诗"的宋诗特色、西湖文学意象的演变
3. 艺术手法:比喻的双重本体(西湖/西子)、虚实相生的意境构造
4. 哲学思想:道家"自然天成"美学观的诗歌实践
5. 影响评价:王士禛《带经堂诗话》称此诗"足为西湖定评"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潋滟:__________
(2)空蒙:__________
答案:
(1)水波荡漾闪光的样子
(2)烟雨迷蒙的状态
解析: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形容词的状物功能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淡妆浓抹总相宜"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审美观?
答案:主张自然景物(或艺术作品)无论呈现何种形态都具有内在和谐美,反对刻意雕琢的人工美。
解析:此句是苏轼"随物赋形"文艺思想的诗化表达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与本诗在描写西湖方面的差异。
答案:白诗侧重时序推移的线性描写,苏诗注重瞬间印象的对比捕捉;白诗体现世俗化情趣,苏诗蕴含哲理化思考。
解析:反映唐诗重叙事与宋诗重理趣的文体差异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淡妆浓抹总相宜"在当代生活中的启示意义?
答案示例:提示我们尊重事物的多元价值,无论是朴素还是华丽的表现形式,只要符合本质特征都值得肯定。
解析:古诗现代解读需把握其核心哲理,避免过度引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