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《道德经》原文及赏析
《道德经》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核心著作,以五千余言阐述"道"与"德"的哲学体系。本文完整呈现传世本第一章原文,通过译文、注释与深度解析,揭示其"道可道非常道"的辩证思想,展现先秦哲学的语言魅力与思辨高度。
《道德经·第一章》
春秋·老子
道可道,非常道;
名可名,非常名。
无名天地之始,
有名万物之母。
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
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
同谓之玄。
玄之又玄,
众妙之门。
译文
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,不是永恒的道;
能够被定义的名,不是永恒的名。
无名的状态是天地本初,
有名的概念是万物根源。
所以保持无欲状态,可以体察道的奥妙;
持守有欲认知,可以观察道的边界。
无与有同源而异称,
都叫作玄妙。
玄妙中的更深玄妙,
是一切奥妙的门户。
注释
【道可道】第一个"道"指宇宙本体(名词),第二个"道"指言说(动词)。王弼注:"可道之道,可名之名,指事造形,非其常也。"
【徼(jiào)】边界,引申为现象界的规律。河上公注:"徼,归也。欲念所归向也。"
【玄】幽深莫测。《说文》:"玄,幽远也。黑而有赤色者为玄。"
【众妙之门】范应元解:"万化由斯而出,故云门。"指"道"生成万物的途径。
创作背景
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,诸侯征伐不断。老子时任周守藏室史,掌管王室典籍,目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。西出函谷关时,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,系统阐述其"道法自然""无为而治"的哲学主张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立论-辩证-升华"三层递进。前四句提出核心命题,中四句展开认知方法,末四句揭示哲学境界。
2. 语言艺术:运用"可道/常道""有名/无名"等对立范畴,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。九个"玄"字重复使用,强化幽深意境。
3. 思想体系:建立"道"的不可言说性与"名"的局限性认知,提出"有欲""无欲"两种观道途径,体现辩证思维。
4. 历史影响:开创中国哲学本体论先河,其"名实之辨"直接影响庄子"得意忘言"说与魏晋玄学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开篇十二字如黄钟大吕,瞬间划定言说界限。老子以否定式表述确立"道"的超验性,这种"负的方法"(冯友兰语)构成中国哲学独特表达。当他说"非常道"时,并非否定认知可能,而是指引我们超越语言囚笼。钱穆指出,这种"言外之意"的表述方式,实为对抗春秋时期"名实相怨"的语言危机。
范文二
"有欲""无欲"的辩证观构成认知方法论的精髓。成玄英疏解"欲"为"情欲",实则更接近认知意向性。保持无欲的虚静,才能直观本质;运用有欲的能动,方能把握规律。这种双向认知路径,既不同于儒家"格物致知",也区别于墨家"三表法",展现出道家特有的认知弹性。陈鼓应认为,这正是现象学"悬置判断"的中国式表达。
关于《道德经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徼(jiào)、玄(xuán)、妙(miào)、母(mǔ)
2. 文学常识:老子姓李名耳,楚国苦县人,与庄子并称"老庄",主张"无为而治"
3. 核心概念:道(本体)、德(功用)、无为(方法论)、自然(价值取向)
4. 意象解析:"众妙之门"象征道的生成性,"玄之又玄"表现认知的无限性
5. 哲学命题:名实关系、有无相生、为学日益为道日损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常道:__________
(2)徼:__________
答案:
(1)永恒不变的道
(2)边界或规律
解析:需结合"道"的超越性特征理解,不能简单对应现代汉语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"体现了怎样的哲学观?
答案:揭示认知的无限性与道的生成性,说明真理探索需要不断突破既有认知框架。
解析:两个"玄"字叠加使用,强调认知的层级递进关系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道德经》与《论语》开篇表述方式有何不同?
答案:《道德经》以否定式命题确立超验维度,《论语》用肯定式记录具体言行。前者展现形而上学思维,后者体现实践理性特征。
解析:比较时需注意两家不同的思想取向与表达风格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"道可道非常道"观点分析现代科学认知?
答案示例:科学理论作为"可道之道"具有暂时性,提醒我们保持开放认知态度,警惕将阶段性成果绝对化。
解析:注意区分老子的"道"与现代科学概念的差异,避免简单比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