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孟子三章》原文翻译及赏析解析
《孟子三章》是儒家经典《孟子》中的核心篇章,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与性善论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战国时期孟子的哲学体系与文学价值。
原文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
孟子曰: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
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
译文
孟子说:有利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,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团结。
方圆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。
能够包围进攻,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时;然而不能取胜,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
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,粮食供给不是不充足;守军却弃城逃跑,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
注释
天时: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。
地利:指有利于防守的地理条件。
人和:人心归向,内部团结。
兵革:泛指武器装备。"兵"指兵器,"革"指甲胄。
委而去之:弃城而逃。"委"意为放弃。
创作背景
战国中期,诸侯争霸,战争频繁。孟子周游列国,目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,提出"仁政"主张。本章选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是孟子与弟子讨论战争胜负因素时的论述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递进式论证,从天时、地利到人和,层层深入,最终突出"人和"的核心地位。
2. 语言风格:善用排比与对比,如"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"等四句排比,增强说理气势。
3. 思想内涵:强调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,体现了孟子"民贵君轻"的政治理念。
4. 艺术特色:通过具体战例分析抽象道理,使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浅显易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本章以军事案例为切入点,实则阐述治国之道。孟子将战争要素分为三个层次,最终归结于"人和",这与孔子"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"的思想一脉相承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孟子通过"委而去之"这一细节,生动展现了失去民心后的政权溃败,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。
范文二
孟子的论证艺术在本章体现得淋漓尽致。他先设立"天时不如地利"的命题,再以"地利不如人和"加以超越,形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。这种由具体到抽象、由现象到本质的论述方式,不仅增强了说服力,更展现了儒家思想中"以人为本"的核心价值观。
考试重点整理
重点字词:
1. 郭(guō):外城
2. 兵革(bīng gé):武器装备
3. 委(wěi):放弃
文学常识:
1. 孟子名轲,战国时期邹国人,被尊为"亚圣"。
2. 《孟子》七篇,为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。
3. 本章体现了孟子"民本思想"和"仁政主张"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地利:__________
(2)委而去之:__________
答案:
(1)有利的地理形势
(2)弃城逃跑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?
答案:孟子认为"人和"即人心团结是最关键因素,超越了天时和地利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"在全文中的作用。
答案: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,采用递进句式,层层深入地揭示主题,为后文的论证奠定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