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山奇石》课文原文及赏析
《黄山奇石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,生动描绘了黄山怪石的奇特形态,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、白话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写景佳作。
《黄山奇石》原文
作者:佚名(现代散文)
黄山最妙的观松处,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"黄山绝胜处"的玉屏楼了。
楼前悬崖上有"迎客""陪客""送客"三大名松。
迎客松姿态优美,枝干遒劲,虽然饱经风霜,却仍然郁郁苍苍,充满生机。
陪客松正对玉屏楼,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,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。
送客松姿态独特,枝干盘曲,游人把它比作"天然盆景"。
译文
黄山观赏松树的最佳地点,自然是徐霞客称赞为"黄山最美之处"的玉屏楼。
楼前的悬崖上生长着"迎客松""陪客松""送客松"这三棵著名松树。
迎客松形态优美,枝干苍劲,虽然经历多年风雨,依然青翠茂盛,充满生命力。
陪客松正对着玉屏楼,就像一位高大的绿色卫士,陪伴游客欣赏黄山美景。
送客松造型独特,枝干弯曲盘旋,游客们称它为大自然创造的盆景。
注释
玉屏楼:黄山著名景点,海拔1716米,被誉为"黄山绝胜处"。
遒劲(qiú jìng):形容树木枝干苍老而有力。
饱经风霜: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。
郁郁苍苍:形容树木青翠茂盛的样子。
盘曲:弯曲盘旋的样子。
创作背景
这篇课文选自现代游记散文,作者不详。黄山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"四绝"著称,其中奇松最具特色。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因形态酷似迎客、陪客、送客的姿态而得名,成为黄山的重要标志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采用总分结构,先总写玉屏楼观松之妙,再分述三大名松的特点。
2. 语言特色:运用拟人手法,将松树人格化,赋予其迎客、陪客、送客的情态。
3. 表现手法:通过"遒劲""盘曲"等词语生动描绘松树的形态特征。
4. 情感表达: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黄山奇松的赞美之情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黄山奇石》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黄山奇松的独特风姿。作者抓住三大名松的不同特点进行描绘:迎客松的坚韧顽强,陪客松的庄重挺拔,送客松的奇特造型,各具神韵。文中"饱经风霜""郁郁苍苍"等词语,既写出了松树历经沧桑的生命力,又暗含对顽强精神的赞美。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无生命的松树具有了人的情感,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。
范文二
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短小,却生动展现了黄山松树的奇绝之美。作者以游客视角观察描写,通过"迎客""陪客""送客"的命名,赋予松树以人的情态,使景物描写充满人情味。特别是将送客松比作"天然盆景",既准确表现了其造型特点,又体现了人们对自然造化的惊叹。全文语言朴实自然,却将黄山松树的形与神刻画得栩栩如生。
关于《黄山奇石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遒劲(qiú jìng)、盘曲、饱经风霜、郁郁苍苍
2. 文学常识:黄山"四绝"(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)、徐霞客与黄山
3. 修辞手法:拟人(迎客、陪客、送客)、比喻(天然盆景)
4. 写作特点:总分结构、抓住特征描写景物
5. 思想情感: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遒劲:__________
(2)盘曲:__________
答案:
(1)苍老而有力
(2)弯曲盘旋
二、主旨理解
问:文中描写三大名松分别突出了什么特点?
答:迎客松突出其姿态优美、生命力顽强;陪客松突出其庄重挺拔;送客松突出其造型独特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虽然饱经风霜,却仍然郁郁苍苍,充满生机"这句话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通过对比手法,突出了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。"饱经风霜"写其历经磨难,"郁郁苍苍"写其生机勃勃,形成鲜明对比,增强感染力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课文内容,谈谈你对"天然盆景"的理解。
答案示例:"天然盆景"形容送客松造型精巧别致,如同人工雕琢的盆景一般,但实际上是大自然的神奇创造。这个词既表现了松树的形态美,又表达了对自然造化的赞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