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原文及赏析全篇
《上林赋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,以宏大的篇幅描绘了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壮丽景象,展现了汉帝国的强盛与繁荣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、作品解析及鉴赏范文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汉赋经典。
原文
《上林赋》
司马相如
亡是公听然而笑曰:“楚则失矣,而齐亦未为得也。夫使诸侯纳贡者,非为财币,所以述职也;封疆画界者,非为守御,所以禁淫也。今齐列为东藩,而外私肃慎,捐国逾限,越海而田,其于义固未可也……”
(原文较长,此处节选开篇部分)
译文
亡是公听后微笑着说:“楚国固然不对,但齐国也未必正确。让诸侯进贡,不是为了钱财,而是让他们汇报政事;划分疆界,不是为了防守,而是为了制止越轨行为。如今齐国作为东方屏藩,却私下与肃慎交往,放弃本国职责,越过边界到海外打猎,这在道义上是不合适的……”
注释
亡是公:虚构人物,代表作者观点。
听然:微笑着。
肃慎:古代东北少数民族。
捐国:放弃本国职责。
逾限:超越界限。
这段通过对话引出主题,批判诸侯逾制行为,为后文赞美上林苑作铺垫。
创作背景
汉武帝时期,国力强盛,皇家园林上林苑规模宏大。司马相如担任郎官期间,目睹帝国繁荣景象,创作此赋。赋中借亡是公之口,先批评诸侯逾制,后极力铺陈上林苑的壮丽,最终归于节俭,符合武帝好大喜功又提倡节俭的矛盾心理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采用主客问答形式,层层推进,最后归于讽谏。
2. 语言:铺张扬厉,辞藻华丽,善用排比夸张。
3. 思想:表面歌颂,实则暗含讽喻,体现汉赋"劝百讽一"的特点。
4. 艺术特色:空间描写由近及远,动静结合,虚实相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上林赋》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宏大的叙事结构。司马相如以虚构的亡是公为代言人,通过他与子虚、乌有先生的对话,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。这种主客问答的形式,既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传统,又为铺陈描写提供了合理依据。赋中对上林苑的描写,从山川形胜到草木鸟兽,从宫殿建筑到游猎活动,层层铺叙,极尽夸张之能事,展现了汉帝国强盛的国力和宏大的气象。
范文二
在艺术表现上,《上林赋》充分体现了汉赋"铺采摘文"的特点。司马相如运用了大量排比、对偶句式,如描写上林苑的水系:"荡荡乎八川分流,相背而异态",极具气势。同时,赋中动词运用尤为精当,"驰"、"逐"、"射"等词生动再现了狩猎场景的动态美。这种铺张扬厉的描写方式,不仅展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,更反映了汉代文人歌颂大一统帝国的时代精神。
关于《上林赋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辞赋家,代表作有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《长门赋》等。
2. 重点字词:逾(yú)限、捐(juān)国、肃慎(sù shèn)、述职(shù zhí)。
3. 艺术特色:主客问答形式、铺张扬厉的风格、"劝百讽一"的写作目的。
4. 思想内容:表面歌颂汉帝国繁荣,实则暗含讽谏之意。
5. 历史地位: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,对后世赋体文学影响深远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捐国:__________
(2)逾限:__________
答案:
(1)放弃本国职责
(2)超越界限
解析:要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,"捐"在此处是"放弃"的意思。
二、主旨理解
问:《上林赋》的主旨是什么?
答:通过铺陈上林苑的壮丽景象,既歌颂汉帝国的强盛,又暗含对统治者奢侈行为的讽谏。
解析:汉赋往往"劝百讽一",表面歌颂,实则讽喻。
三、艺术特色
问:《上林赋》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特点?
答:采用主客问答形式;语言铺张扬厉,善用排比夸张;描写由近及远,层次分明。
解析:汉大赋的典型特征在《上林赋》中体现得最为充分。
四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子虚赋》与《上林赋》的异同。
答案:相同点:同为司马相如的代表作,都采用主客问答形式,铺陈描写。不同点:《子虚赋》描写诸侯园林,《上林赋》描写皇家苑囿,后者规模更大,讽喻意味更明显。
解析:两赋有承接关系,《上林赋》可视为《子虚赋》的续篇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《上林赋》"劝百讽一"的特点?
答案示例:这种写作方式反映了汉代文人的处境,他们既要迎合统治者的喜好,又要履行文人职责。过度的铺陈歌颂反而使微弱的讽谏显得更加意味深长。
解析:理解汉赋这一特点,需要结合汉代政治文化背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