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鼐《登泰山记》原文及赏析
引导语:姚鼐《登泰山记》是清代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,以凝练的笔法描绘泰山壮景,兼抒治学之志。本文将呈现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,助读者领略其文风与哲思。
原文
《登泰山记》 姚鼐
泰山之阳,汶水西流;其阴,济水东流。阳谷皆入汶,阴谷皆入济。当其南北分者,古长城也。最高日观峰,在长城南十五里。
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自京师乘风雪,历齐河、长清,穿泰山西北谷,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是月丁未,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。四十五里,道皆砌石为磴,其级七千有余。
泰山正南面有三谷。中谷绕泰安城下,郦道元所谓环水也。余始循以入,道少半,越中岭,复循西谷,遂至其巅。古时登山,循东谷入,道有天门。东谷者,古谓之天门溪水,余所不至也。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,世皆谓之天门云。道中迷雾冰滑,磴几不可登。及既上,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;望晚日照城郭,汶水、徂徕如画,而半山居雾若带然。
译文
泰山南面,汶水向西流;北面,济水向东流。南面山谷的水都汇入汶水,北面山谷的水都汇入济水。分界南北的,是古长城。最高处日观峰,位于长城以南十五里。
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,我从京城冒风雪出发,经齐河、长清,穿过泰山西北山谷,跨越长城界限,抵达泰安。当月丁未日,与知府朱孝纯(字子颍)从南麓登山。四十五里山路全用石板砌成台阶,共七千多级。
泰山正南有三条山谷。中谷环绕泰安城,即郦道元所称“环水”。我起初沿此谷进山,走了一小半,翻越中岭,再沿西谷攀登,最终登顶。古人登山多走东谷,途中有“天门”。东谷古称“天门溪水”,我未经过。如今所经中岭至山顶的崖壁隘口,世人仍称“天门”。途中雾气迷蒙,台阶结冰,几乎无法攀登。登顶后,但见苍山覆雪,雪光映亮南天;夕阳斜照城郭,汶水、徂徕山如画卷,半山雾气如飘带缠绕。
注释
【阳/阴】山南为阳,山北为阴。
【限】界限,此处指长城隘口。
【烛】动词,照耀。此处以雪光拟烛火,突出明亮。
【居雾若带】“居”为停留,化静为动,赋予雾气灵动之美。
【郦道元】北魏地理学家,《水经注》作者,姚鼐引其说增强考据色彩。
创作背景
姚鼐于1774年冬辞官归乡,途经泰安时与友人登泰山。时值乾嘉学派鼎盛期,学者崇尚考据,姚鼐却主张“义理、考据、辞章”合一。此文以地理考据为表,以凝练文风为里,暗含对学问境界的追求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严谨:按空间顺序展开,先总写泰山方位,再细述登山路线,最后聚焦山顶景象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精炼:用“负”“烛”等动词活化景物,以“居雾若带”四字勾画动态画面,体现桐城派“雅洁”文风。
3. 思想内核:表面记游,实则寄托治学如登山的感悟——需跨越迷雾(困惑),方能抵达光明(真理)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雪光与哲思的交织
姚鼐笔下的泰山,是物理空间与精神世界的双重攀登。“苍山负雪,明烛天南”一句尤为精妙,“负”字拟人化展现山的承载力,“烛”字将雪光转化为精神照明。这与后文“半山居雾”形成对照:山下迷茫,山顶澄明,恰似治学途中由困惑至豁朗的历程。全文未发一句议论,而学者胸怀已隐现于字里行间。
范文二:考据与辞章的平衡术
文中引用郦道元“环水”之说,详述古登山道与今路线差异,体现乾嘉学派重考据的特点。但姚鼐并未陷入繁琐考证,而是以“道中迷雾冰滑”的亲身经历打破学究气,使考据服务于意境营造。这种“以实证虚”的写法,正是桐城派调和汉学与宋学的典型实践。
关于《登泰山记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关键字词:阳/阴(方位词)、限(界限)、烛(照耀)、居(停留)。
2. 文学常识:桐城派主张、姚鼐“义理考据辞章”三合一理论。
3. 意象分析:雪象征高洁,雾喻示迷障,日观峰暗指治学至境。
4. 艺术特色:白描手法、动词活用、考据与抒情结合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苍山负雪:__________
(2)明烛天南:__________
答案:
(1)背负,覆盖
(2)照耀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“半山居雾若带然”在文中有何作用?
答案:既实写山中雾气缭绕之景,又隐喻治学途中暂时的迷茫,与山顶雪光形成对比,强化“突破迷雾方见真理”的哲理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姚鼐《登泰山记》与杜甫《望岳》的视角差异。
答案:姚文以学者视角细述登山过程,重地理考据与个人体悟;杜诗以诗人眼光远眺,抒“会当凌绝顶”的豪情。一重实证,一重抒怀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望晚日照城郭,汶水、徂徕如画”的描写技巧。
答案:以远景构图,将城郭、山水纳入同一画面,“如画”二字点明视角的审美性,体现作者登高后的开阔心境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“道中迷雾冰滑,磴几不可登”,写一段关于治学困境的感悟。
答案示例:学术研究常如攀冰阶,眼前迷雾重重,步履维艰。但唯有亲历险阻,方能体会“苍山负雪”的清明之境——这恰是姚鼐留给后世学人的精神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