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送东阳马生序》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赠序,通过对比自身求学艰辛与当下太学生优越条件,勉励青年珍惜机遇、勤学修身。文章以真挚情感和深刻哲理成为古代劝学名篇。
原文
【明】宋濂
余幼时即嗜学。家贫,无从致书以观,每假借于藏书之家,手自笔录,计日以还。
天大寒,砚冰坚,手指不可屈伸,弗之怠。录毕,走送之,不敢稍逾约。
以是人多以书假余,余因得遍观群书。
译文
我年幼时就酷爱学习。家境贫寒,无法买书阅读,常向藏书人家借阅,亲手抄录,按约定日期归还。
天气严寒时,砚台结冰坚硬,手指不能屈伸,仍不松懈。抄写完毕,跑着送还,不敢稍有延误。
因此人们多愿借书给我,我得以博览群书。
注释
嗜学(shì xué):酷爱学习。嗜,特别爱好。
假借:借阅。"假"与"借"同义复用,强调借书行为。
砚冰坚:砚台墨水结冰坚硬。细节描写凸显寒冬抄书之艰。
走送:跑着送还。"走"古义为跑,表现守信态度。
创作背景
洪武十一年(1378),宋濂告老还乡,应东阳马生请求作此序。时值明朝初年,朝廷重视教育,太学条件优渥。作者回忆元末战乱中艰苦求学经历,与当下形成鲜明对比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对比手法,先叙自身借书抄录、百里求师、粗食敝衣之艰,再写太学生典籍充裕、名师相伴之便,最后点明劝学主旨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细节描写,"足肤皲裂""负箧曳屣"等句具强烈画面感;"以中有足乐者"等议论句画龙点睛。
3. 思想价值:提出"勤且艰"的治学态度,强调精神追求可超越物质困境,对当代教育仍有启示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文章最动人处在于真实。宋濂不避讳描写"缊袍敝衣"的困窘,坦然回忆"同舍生皆被绮绣"时的心理波动,这种坦率反而强化了说服力。当作者说出"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"时,完成了从物质贫乏到精神富足的升华。这种超越性的学习观,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。
范文二
对比艺术贯穿全文。纵向对比作者今昔境遇,横向对比太学生与当年求学条件,时空交织中凸显主旨。值得注意的是,作者并非简单批判物质优越,而是强调"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"。这种将成败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思想,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嗜学(shì xué)、假借(jiǎ jiè)、屣(xǐ)、皲裂(jūn liè)、廪稍(lǐn shāo)
2. 文学常识:赠序文体特点、宋濂"开国文臣之首"地位、明初理学影响
3. 名句理解:"以中有足乐者"体现的治学境界、"勤且艰"的辩证关系
4. 意象分析:"砚冰""曳屣"等意象对表现求学艰辛的作用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弗之怠:__________
(2)持汤沃灌:__________
答案:
(1)不懈怠
(2)用热水浇洗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作者写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有何作用?
答案:通过对比突出"学之精否在于专心"的主旨,强调主观努力比客观条件更重要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"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连用"负""曳""行"三个动词,配合"深山巨谷"的环境描写,生动展现求师途中的艰难,为后文议论铺垫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以中有足乐者"对当代学生的启示?
答案示例:真正的学习动力应源于对知识本身的热爱,而非外在奖励。这种内在驱动能使人克服困难,获得持久进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