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年级语文课文《春》原文及赏析
朱自清的散文《春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,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。本文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经典作品。
《春》原文
盼望着,盼望着,东风来了,春天的脚步近了。
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,欣欣然张开了眼。山朗润起来了,水涨起来了,太阳的脸红起来了。
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,嫩嫩的,绿绿的。园子里,田野里,瞧去,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。坐着,躺着,打两个滚,踢几脚球,赛几趟跑,捉几回迷藏。风轻悄悄的,草软绵绵的。
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,都开满了花赶趟儿。红的像火,粉的像霞,白的像雪。花里带着甜味儿;闭了眼,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、杏儿、梨儿。
《春》译文
一次又一次地盼望着,东风终于吹来了,春天也悄悄临近。
万物都像刚刚苏醒,欢欢喜喜地睁开了眼睛。山色变得明朗润泽,河水开始上涨,太阳也显得红彤彤的。
小草悄悄地从泥土里探出头来,又嫩又绿。在园子里,在田野上,放眼望去,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。人们可以坐着、躺着,打几个滚,踢几脚球,赛几趟跑,玩几回捉迷藏。风儿轻柔,草儿松软。
桃树、杏树、梨树,争相开放,你不让我,我不让你。红的花像火,粉的花像霞,白的花像雪。花香中带着甜味;闭上眼睛,仿佛树上已经结满了桃子、杏子、梨子。
注释
朗润:明亮润泽。
赶趟儿:方言,争先恐后的意思。
欣欣然:欢欢喜喜的样子。
本文运用拟人手法,将春天和万物人格化,赋予其生命和情感,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。
创作背景
《春》写于1933年,当时朱自清刚从欧洲游学归来,任教于清华大学。面对国家的内忧外患,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,表达了对新生和希望的向往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清晰:文章以盼春、绘春、赞春为线索,层层递进。
2. 语言生动:运用大量拟人、比喻、排比等修辞手法,使语言形象生动。
3. 情感真挚: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。
4. 艺术特色: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写,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春》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。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,从盼春到绘春,再到赞春,情感层层递进。文章语言生动形象,运用拟人、比喻等修辞手法,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。特别是对春草的描写,"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",一个"偷偷"字,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春天的悄然而至表现得惟妙惟肖。
范文二
朱自清的《春》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,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。在动荡的年代里,作者通过对春天的描绘,表达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希望。文章结尾处,"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,从头到脚都是新的",将春天比作新生的婴儿,寓意深刻。这种对新生和希望的讴歌,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,也给了读者无限的力量和勇气。
关于《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朗润、赶趟儿、欣欣然
2. 文学常识:朱自清,现代著名散文家、诗人
3. 知识要点:拟人、比喻、排比等修辞手法
4. 意象意境:春天的生机与希望
5. 知识全解:文章结构、语言特色、思想感情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朗润:__________
(2)赶趟儿:__________
答案:
(1)明亮润泽
(2)争先恐后
二、主旨理解
问:《春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,以及对新生和希望的向往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"这句话的表达效果。
答案: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,"偷偷"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春天的悄然而至,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春》的内容,谈谈你对"一年之计在于春"的理解。
答案示例:《春》描绘了万物复苏、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如"一年之计在于春"所说,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,我们要珍惜时光,努力奋斗,为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