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人谈读书(一)》原文及赏析
本文围绕朱熹《观书有感》展开,从原文、翻译、注释到艺术解析,系统呈现宋代理学家的读书智慧。
原文
观书有感
【宋】朱熹
半亩方塘一鉴开,
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问渠那得清如许?
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译文
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打开的镜子,
天光云影在水中悠然浮动。
要问它为何能如此清澈,
只因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涌来。
注释
一鉴开:鉴,镜子。形容池塘如展开的明镜。
渠(qú):代词,指代方塘。
源头活水:喻指持续的知识更新,典出《礼记·学记》"教学相长"思想。
后两句通过设问自答,揭示读书需不断汲取新知的哲理。
创作背景
庆元二年(1196年),朱熹在福建建阳考亭讲学期间所作。时值"庆元党禁",理学遭禁,朱子于逆境中仍坚持治学,此诗实为读书治学的心得隐喻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上:前两句写景,后两句议论,符合宋诗"即景说理"的典型范式。
2. 语言特色:用"鉴""徘徊"等雅词营造空明意境,"清如许"口语入诗显理趣。
3. 思想内核:将读书境界物化为"方塘"意象,强调知识更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。
4. 艺术手法:比兴双关,表面咏物实则论学,体现理学家"格物致知"的思维特征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七绝最精妙处在于意象的双重性。"方塘"既是眼前实景,又是读书人心灵的投射。当诗人凝视水面时,实际在观照自己的精神世界。"共徘徊"三字尤为传神,既写云影浮动之态,又暗示学问的融会贯通。后两句的哲理揭示如水到渠成,将具象体验升华为普遍认知规律。
范文二
朱熹将理学思想转化为诗意表达,创造出独特的"理趣诗"。诗中"清"字是关键,既指水质澄澈,更喻心智清明。值得注意的是,诗人强调"活水"而非"深水",暗示学问贵在流动创新而非固守陈说。这种动态认知观,比陆九渊"六经注我"说更显辩证智慧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朱熹,南宋理学家,程朱理学集大成者,著有《四书章句集注》。
关键字词:鉴(jiàn,镜子)、渠(qú,代词)、徘徊(pái huái,来回移动)。
核心意象:"方塘"象征心灵,"活水"喻指新知。
哲理考点:揭示终身学习、开放包容的治学态度。
重点试题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一鉴开:__________
(2)为有:__________
答案:
(1)像打开的镜子
(2)因为存在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为有源头活水来"蕴含怎样的读书哲理?
答案:强调读书需要持续吸收新知识,保持思想活力,避免僵化停滞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朱熹此诗与陆游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的哲理差异。
答案:朱熹侧重知识更新机制,陆游强调实践验证("纸上得来终觉浅"),二者构成理学与事功学派的不同读书观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天光云影共徘徊"的艺术表现力。
答案:通过拟人手法使自然景物具有灵性,暗示学问的交互印证;"共"字体现主客交融的认知状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