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上穷碧落下黄泉,两处茫茫皆不见》全诗出处赏析
引导语:本文解析白居易《长恨歌》名句"上穷碧落下黄泉"的深层意蕴,涵盖原文、翻译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相隔的悲剧情感。
原文
《长恨歌》(节选)
唐·白居易
临邛道士鸿都客,能以精诚致魂魄。
为感君王辗转思,遂教方士殷勤觅。
排空驭气奔如电,升天入地求之遍。
上穷碧落下黄泉,两处茫茫皆不见。
忽闻海上有仙山,山在虚无缥缈间。
译文
临邛来的道士客居京城,能以虔诚招来亡者魂魄。
被君王日夜思念感动,于是让道士尽力寻找。
道士腾云驾雾快如闪电,上天入地四处搜寻。
寻遍青天最深处,找遍地府最底层,两处都杳无踪迹。
忽然听说海上仙山,那山隐约在云雾之间。
注释
"碧落":道教称东方第一层天,泛指天空(《度人经》注:东方第一天,有碧霞遍满)
"黄泉":地底泉水,代指阴间(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有"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")
"穷"字:极尽之意,体现搜寻范围的彻底性
"茫茫":叠词强化空间虚无感,与"不见"构成双重否定
艺术手法:天地对举形成宇宙级空间维度,夸张修辞凸显寻找之艰难
创作背景
元和元年(806年)冬,白居易任盩厔县尉时,与友人陈鸿、王质夫同游仙游寺,谈及唐玄宗与杨贵妃旧事而作。安史之乱后,民间对这段帝王爱情既有谴责又有同情,白居易以"惩尤物,窒乱阶"为创作初衷,实际呈现的却是超越政治的人性悲剧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天地两极的垂直空间架构,形成包罗寰宇的宏大叙事场域
2. 语言特色:"穷""下"两个动词连续使用,表现动作的执着与绝望
3. 思想内涵:突破人鬼界限的追寻,体现爱情对死亡的超越性
4. 艺术创新:将道教升天入地的宗教仪式转化为诗歌意象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十四字构建的宇宙级失落感,使这两句成为《长恨歌》的情感制高点。碧落黄泉的垂直空间对应着道教"三十六天"与"九幽地狱"的宇宙观,茫茫无际的否定性描写,将物理空间的广阔转化为心理空间的虚无。这种"求之不得"的困境,恰是《诗经·蒹葭》"溯洄从之,道阻且长"的唐代升级版,展现出中国文学中永恒的追寻主题。
范文二
道教元素的文学化运用值得注意。唐代统治者尊老子为祖先,道教仪轨中本有"飞神谒帝"的法术,白居易将其改造为诗歌意象时,故意模糊了宗教实践与艺术想象的界限。"排空驭气"的方士本质是文学道具,其失败结局暗示着任何超自然力量都无法弥合生死鸿沟。这种对宗教仪式的祛魅处理,体现了中唐文人理性精神的觉醒。
关于《长恨歌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碧落(bì luò)、黄泉(huáng quán)、鸿都(hóng dū)
2. 文学常识:新乐府运动代表作品,中国古典叙事诗巅峰之作
3. 艺术手法:叙事与抒情结合、历史与传说交融、现实与浪漫并存
4. 核心意象:马嵬驿(死亡现场)、蓬莱宫(幻想空间)、比翼鸟(爱情象征)
5. 诗史地位:开创"长恨"主题,影响后世《梧桐雨》《长生殿》等戏曲创作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穷:__________
(2)茫茫:__________
答案:
(1)穷尽、寻遍
(2)辽阔无际的样子
二、主旨理解
问:"上穷碧落下黄泉"表现了唐玄宗怎样的情感?
答: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极度的思念和执着追寻,即使动用超自然力量也要再见爱人的强烈愿望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长恨歌》与《琵琶行》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?
答案:《长恨歌》借历史人物抒情,采用第三人称叙事;《琵琶行》通过自身遭遇抒情,采用第一人称倾诉。前者宏大悲壮,后者个人感伤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两处茫茫皆不见"的艺术效果
答:通过空间极致的否定性描写,将寻找的绝望感推向顶点。"茫茫"叠词增强虚无感,"皆不见"三重否定强化悲剧性,为下文仙山出现做转折铺垫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上穷碧落下黄泉"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?
答案示例:反映中国人突破生死界限的精神追求,体现道教"形灭神不灭"的魂魄观念,同时展现儒家"精诚所至"的执着精神,是三教思想在文学中的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