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贤哉,回也》原文与赏析
《论语》中孔子对颜回品德的经典评价,展现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内核。本文通过原文、译文、注释及深度解析,揭示颜回精神对后世的影响。
原文
贤哉,回也(《论语·雍也》)
子曰:“贤哉,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。贤哉,回也!”
译文
孔子说:“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!一竹筐饭,一瓜瓢水,住在破旧的巷子里,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,颜回却始终不改变他的快乐。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!”
注释
一箪(dān)食:一竹筐饭。箪,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。
一瓢饮:一瓜瓢水。瓢,剖开葫芦制成的舀水器具。
陋巷:破败狭窄的街巷,指颜回居住环境简陋。
不堪其忧:无法忍受这种忧愁。堪,忍受。
不改其乐:不改变自得的快乐,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。
创作背景
颜回是孔子最器重的弟子,以德行著称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,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未果,而颜回在贫困中坚守道义,成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。此章是孔子对颜回品德的直接赞叹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首尾重复“贤哉,回也”,形成回环咏叹,强化赞叹语气。
2. 语言艺术: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以具体物象勾勒清贫生活,与“不改其乐”形成强烈对比。
3. 思想内涵:揭示儒家“孔颜之乐”的核心——精神追求超越物质条件。
4. 表现手法:通过他人“不堪其忧”的反衬,突出颜回卓尔不群的品格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孔子以极简笔墨刻画颜回形象。“箪”“瓢”“陋巷”三个意象叠加,构建出物质极度匮乏的场景。而“不改其乐”四字如金石掷地,彰显颜回将道德完善视为终极快乐的精神高度。这种“乐”并非苦中作乐,而是对生命本真的体认,为后世文人树立了“忧道不忧贫”的人格标杆。
范文二
文本的复沓句式值得玩味。首句“贤哉,回也”是惊叹,末句则蕴含更深沉的肯定。中间用“不堪”与“不改”的对比,形成情感张力。这种结构设计,实则是孔子对弟子“心斋”境界的深刻理解——颜回之乐源于对“道”的持守,这种内在超越性正是儒家修身的最高目标。
关于《贤哉,回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,属语录体散文,反映孔子“仁者安仁”思想。
关键字词:箪(dān)、瓢(piáo)、陋巷、不堪、乐。
核心意象:“箪食瓢饮”成为安贫乐道的经典符号,“陋巷”象征物质与精神的反差。
思想要点:儒家主张道德修养高于物质享受,强调内在精神的独立性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人不堪其忧:__________
(2)回也不改其乐:__________
答案:
(1)忍受
(2)快乐,指精神愉悦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颜回“不改其乐”体现了儒家怎样的价值观?
答案:体现儒家将道德完善视为人生最高追求,主张在贫困中坚守道义,获得精神自由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一箪食,一瓢饮”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用具体的生活细节表现清贫境遇,与后文“乐”形成反差,突出颜回超脱物质的精神境界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现实谈“孔颜之乐”的当代意义。
答案示例: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仍需警惕功利主义对精神的侵蚀。颜回之乐启示我们:真正的幸福源于对理想与道德的持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