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三人成虎典故故事三人成虎释义

三人成虎典故故事三人成虎释义

时间:2025-09-22 12:38:01

三人成虎:典故意象与语言陷阱的千年警示

引导语:本文解析《战国策》经典寓言"三人成虎",通过原文、译文、典故溯源及多重鉴赏,揭示语言传播的失真现象及其现实意义。

原文

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

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,谓魏王曰:"今一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"

王曰:"否。"

"二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"

王曰:"寡人疑之矣。"

"三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"

王曰:"寡人信之矣。"

庞恭曰:"夫市之无虎明矣,然而三人言而成虎..."

译文

庞恭陪同魏国太子在邯郸作人质,临行前对魏王说:"若现在有人说街市上有老虎,大王相信吗?"

魏王答:"不信。"

庞恭又问:"若两个人说街市有虎呢?"

魏王说:"我会怀疑。"

当问到第三人同样说法时,魏王表示:"我会相信。"

庞恭继而点明:"街市本无虎,但三人传播便成真..."

注释

质:人质,此处作动词,指作为人质留在邯郸

市:古代商业集中区,相当于现代街市

寡人:先秦君王自称

明矣:非常明显(表强调判断)

艺术表现:通过递进式问答推进情节,数字"一、二、三"构成修辞序列

情感表达:庞恭以退为进的劝谏艺术,暗含对信息传播的深刻警惕

创作背景

战国时期纵横家活跃,魏国大夫庞恭预见自己离国后可能遭谗言,遂以"市虎"比喻语言传播的异化过程。该典故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诸侯质子制度背景下,反映当时复杂的政治博弈环境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征:采用层递式对话体,三次问答形成逻辑闭环

2. 语言特色:善用生活化比喻,将抽象道理具象为"市虎"意象

3. 思想内涵:揭示群体性谎言对认知的扭曲机制

4. 艺术创新:开创"数字递增+意象叠加"的寓言范式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则112字的微型寓言,构建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信息传播模型。庞恭刻意选择"市"这个最不可能出现老虎的场所,与"三人"这个最低数量标准形成强烈反差。当魏王在三次问答中完成"否-疑-信"的态度转变时,实际上演示了从众心理的完整形成过程。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曾评点此典:"众口销骨,非骨之罪",准确指出了语言暴力的本质。

范文二

典故的深层智慧在于揭示认知建构的脆弱性。在当代传播学视野下,"三人成虎"现象实为早期对"沉默螺旋"理论的东方阐释。魏王的认知变化曲线(0%-50%-100%)具有惊人的现代性,与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的群体压力理论高度吻合。庞恭的预见性在于,他不仅警惕谎言本身,更警惕谎言被重复三次后的认知转化机制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关键字词:质(zhì)、市(shì)、寡(guǎ)人、明矣(yǐ)

文学常识:出自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,属先秦历史散文

知识要点:中国十大寓言典故之一,成语"三人成虎"出处

意象意境:虚构的"市虎"象征被建构的虚假共识

知识全解:反映战国策士的语言智慧与政治风险意识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
(1)质:__________

(2)市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作为人质抵押

(2)商业交易场所

解析:需结合战国时期质子制度理解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"三人言而成虎"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?

答:揭示语言重复传播会导致虚假信息被当作真相的社会心理机制。

解析:重点在认知异化过程而非老虎是否存在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"三人成虎"与"曾子杀人"典故的异同

答案:相同点都涉及语言传播的失真;不同点在于前者强调重复次数,后者侧重传播者可信度。

解析:两个典故均出自《战国策》,构成互文关系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夫市之无虎明矣"的表述效果

答:用绝对判断句式强化常识性认知,与后文形成逻辑反差,突出荒诞性。

解析:"明矣"是先秦判断句式的典型特征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用"三人成虎"分析网络谣言现象?

答案示例:信息在重复转发中产生权威假象,受众的从众心理会加速虚假共识形成,需建立信息溯源机制。

解析:需将古典智慧转化为现代传播学术语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