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式微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

《式微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

时间:2025-09-23 16:57:01

《式微》原文译文注释赏析

《式微》是《诗经·邶风》中的名篇,以简练的问答形式,抒发了劳役者的悲苦与控诉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鉴赏角度全面解析这首诗。

《式微》

《诗经·邶风》

式微,式微,胡不归?

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!

式微,式微,胡不归?

微君之躬,胡为乎泥中!

译文

天色已晚,天色已晚,为何还不回家?

若不是为了君主,怎会在露水中劳作!

天色已晚,天色已晚,为何还不回家?

若不是为了君主,怎会在泥泞中挣扎!

注释

【式微】天色昏暗。"式"为发语词,"微"指日光衰微。

【胡不归】为何不归家。"胡"通"何"。

【中露】露水之中,暗示劳作的艰辛环境。

【泥中】更深一层的困苦处境,与"中露"形成递进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产生于春秋时期,邶国为卫国附属。周代实行"国""野"分治制度,野人(平民)需承担繁重劳役。诗中反映的正是野人对长期服役的怨愤之情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重章叠句形式,两章仅换三字,强化情感表达。

2. 艺术手法:通过"中露""泥中"的环境描写,侧面烘托劳役之苦。

3. 语言特点:四言句式简洁有力,反问语气增强控诉力度。

4. 思想内涵:揭示阶级压迫的现实,展现底层民众的觉醒意识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这首仅有32字的短诗,以"天色已晚"的反复咏叹开篇,营造出日暮途穷的紧迫感。两个"胡不归"的诘问,既是劳作者的自问,更是对统治者的质问。"中露"与"泥中"的意象递进,将劳役之苦具象化。全诗没有直接描写劳作场景,却通过环境烘托,让读者感受到浸透衣襟的寒露与陷足难行的泥泞,堪称"不著一字,尽得风流"的典范。

范文二

《式微》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对话体的运用。诗中包含两个声音:催归者与劳作者。这种隐含的对话结构,使诗歌具有戏剧冲突性。值得注意的是,"微君之故"的表述,表面上将责任归于客观原因,实则暗含讽刺——君主的统治正是苦难根源。这种委婉而深刻的批判,体现了《诗经》"怨而不怒"的美学原则,为后世讽喻诗树立了典范。

关于《式微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文学常识:出自《诗经·邶风》,为春秋时期北方民歌

2. 重点字词:式(发语词)、微(天色暗)、胡(何)、中露(露水中)

3. 艺术特色:重章叠句、环境烘托、反问修辞

4. 思想主题:反映周代劳役制度,表达民众反抗意识

5. 意象分析:"露水""泥泞"象征生存困境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
(1)式微:__________

(2)胡不归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天色昏暗

(2)为何不回家

二、主旨理解

问:诗中"微君之故,胡为乎中露"表达了怎样的情感?

答:表面陈述为君主效劳的事实,实则暗含对统治者的怨愤,揭示劳役制度的不合理性。

三、表现手法

问:分析"中露"与"泥中"的写作手法。

答:通过环境细节的递进描写,由浅入深地展现劳役艰辛,增强感染力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式微"意象,谈谈古诗中的黄昏书写传统。

答案示例:中国古代诗歌常以黄昏意象寄托哀思,如《式微》借暮色表达归家渴望,《君子于役》用"日之夕矣"烘托思妇愁绪,形成独特的"日暮情结"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