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宗元《种树郭橐驼传》原文注释赏析译文
引导语:本文通过郭橐驼种树的故事,揭示顺其自然的治理之道,体现柳宗元对民生疾苦的深刻思考。读者可从中理解唐代寓言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政治哲学内涵。
原文
《种树郭橐驼传》
柳宗元
郭橐驼,不知始何名。病偻,隆然伏行,有类橐驼者,故乡人号之“驼”。驼闻之曰:“甚善,名我固当。”因舍其名,亦自谓“橐驼”云。
其乡曰丰乐乡,在长安西。驼业种树,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,皆争迎取养。视驼所种树,或移徙,无不活;且硕茂,蚤实以蕃。他植者虽窥伺效慕,莫能如也。
译文
郭橐驼,不知原名是什么。他因驼背弯腰走路,像骆驼一样,乡人称他“橐驼”。他听后说:“很好,这名字贴切。”于是放弃原名,自称“橐驼”。
他的家乡在长安西的丰乐乡。橐驼以种树为业,长安富豪为观赏或卖果,都争相请他。他种的树,移植后全都能活,且高大茂盛,结果早而多。旁人模仿却无人能及。
注释
1. 橐驼(tuó tuó):骆驼,此处指驼背。
2. 隆然伏行:弯腰弓背走路。
3. 蚤实以蕃:果实结得早且多。“蚤”通“早”。
4. 他植者:其他种树的人。
5. 窥伺效慕:暗中观察模仿。
创作背景
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谪永州,目睹官吏扰民现象。本文借郭橐驼顺应树木天性的种树之道,暗讽官府苛政,主张无为而治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以传记开篇,转入种树之理,最后引申为治国之道。
2. 语言:简洁生动,如“隆然伏行”四字刻画出人物形象。
3. 思想:以“顺木之天”喻“顺民之性”,反对劳民伤财的政令。
4. 艺术特色:寓言体说理,以小见大,逻辑严密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寓理于事的叙事艺术
文章以郭橐驼的种树经验为载体,将深刻的政治哲学融入日常生活。柳宗元不直接批判时政,而是通过对比“他植者”的失败与郭橐驼的成功,揭示“不害其长”的治理智慧。这种借事说理的手法,既避免直露的风险,又增强说服力,体现唐代寓言散文的成熟。
范文二:顺天应人的思想光芒
文中“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”是全文核心。柳宗元将道家“无为”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施政建议,强调尊重客观规律。在官吏“旦暮抚而促之”的背景下,这一主张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,至今仍对行政管理有启示意义。
关于《种树郭橐驼传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字词读音:橐驼(tuó tuó)、病偻(lǚ)、蚤(zǎo)实。
2. 文学常识:柳宗元属唐宋八大家,本文为寓言体传记。
3. 知识要点:唐代古文运动主张“文以明道”。
4. 意象意境:以树木生长隐喻民生发展。
5. 知识全解:文中“长人者好烦其令”影射官府扰民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:
(1)隆然伏行:__________
(2)蚤实以蕃:__________
答案:
(1)弯腰弓背走路
(2)早结果且繁多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郭橐驼种树的成功经验揭示了什么道理?
答案:顺应事物本性,不过度干预,才能达到最佳效果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本文与《捕蛇者说》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均借底层人物故事反映社会问题;异:本文用寓言说理,《捕蛇者说》以直叙见长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“虽曰爱之,其实害之”的深层含义。
答案:表面关爱实则破坏,批判官府打着惠民旗号行扰民之实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用文中观点看待现代教育?
答案示例:教育应尊重学生成长规律,避免过度干预,如同郭橐驼“不害其长”的种树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