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刘禹锡《秋风引》原文、赏析、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?

刘禹锡《秋风引》原文、赏析、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?

时间:2025-09-07 15:15:01

刘禹锡《秋风引》原文、赏析及思想情感解读

《秋风引》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咏秋名作,以简练笔触勾勒秋日萧瑟之景,暗含羁旅孤寂与人生感慨。本文提供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,帮助读者理解诗中意象与情感内核。

原文

秋风引

唐·刘禹锡

何处秋风至?萧萧送雁群。

朝来入庭树,孤客最先闻。

译文

秋风从何处吹来?萧萧声中送走南飞雁群。

清晨吹动庭院树木,漂泊的游子最先听闻。

注释

【萧萧】拟声词,形容风声,音xiāo xiāo,典出《诗经·小雅》"萧萧马鸣"。

【雁群】候鸟意象,暗喻时序变迁与离乡漂泊,《汉书·苏武传》有雁足传书典故。

【孤客】点明诗人贬谪身份,"最先闻"凸显敏感心境,与杜甫《秋兴》"丛菊两开他日泪"异曲同工。

创作背景

此诗作于刘禹锡贬谪朗州期间。永贞革新失败后,诗人长期外放,诗中"孤客"实为自身写照。唐代贬官制度严苛,朗州属潮湿瘴疠之地,秋景更易触发谪宦之悲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特色:采用自问自答式,前两句写远景,后两句转近景,形成空间纵深。

2. 语言艺术:"萧萧"双声叠韵,增强听觉效果;"最先闻"以反常细节传递心理真实。
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秋声,实则抒孤愤。清人黄生《唐诗摘钞》评:"不曰'不堪闻',而曰'最先闻',语意最深。"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秋声中的生命自觉

刘禹锡将物理学上的声波传导转化为心理感知的先后次序。秋风本无差别,而孤客独先察觉,正是诗人对生命境遇的敏锐把握。这种"先闻"不是听觉优势,而是贬谪者特有的精神雷达。诗中暗含两层对比:雁群有明确去向,诗人却困守贬所;常人未觉秋凉,谪人已感刺骨。二十字间完成从物候观察到生命体验的升华。

范文二:唐人悲秋的哲学突破

相较于杜甫"万里悲秋常作客"的直抒胸臆,刘诗以科学态度追问秋风来处,体现中唐诗人理性思维。后两句却突然转入感性体验,形成理性与感性的张力。这种处理打破传统悲秋模式,钱钟书《谈艺录》指出:"梦得善以物理人情相互发明",此诗正是通过声学现象揭示心理机制,为宋诗理趣先声。

关于《秋风引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1. 字词读音:引(yǐn)、萧(xiāo)、雁(yàn)

2. 文学常识:刘禹锡"诗豪"称号,永贞革新背景,朗州属唐代山南东道

3. 艺术手法:借景抒情、细节描写、以声衬静

4. 意象系统:秋风(肃杀)、雁群(迁徙)、庭树(家园象征)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
(1)萧萧:__________

(2)引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拟声词,形容风声

(2)古代乐府诗体,有引申引发之意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孤客最先闻"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?

答案:通过贬谪者敏感于秋声的细节,表现其孤独飘零的生存状态和忧患心理,暗含对政治遭遇的不平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刘禹锡《秋风引》与杜甫《登高》在悲秋情感表达上的差异

答案:杜诗"无边落木萧萧下"以宏阔景象直接宣泄悲怆,刘诗则通过听觉细节含蓄传达;前者展现盛唐向中唐转型的集体焦虑,后者体现个体在政治漩涡中的微妙感知。

四、句子赏析

题目:分析"朝来入庭树"的艺术表现力

答案:将无形秋风具象化为可"入"庭树的动态存在,运用拟人手法,使自然现象充满生命质感,为下句"孤客"出场作铺垫。

五、拓展运用

题目:结合"孤客最先闻"谈谈对"感时花溅泪"的理解

答案示例:两句均揭示情感对感知的过滤作用,证明客观景物经由主观情感折射会产生变异。刘诗侧重贬谪者的警觉,杜诗强调乱世中的悲悯,皆体现唐诗"情景交融"的至高境界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