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水龙吟 宋 辛弃疾》原文与赏析

《水龙吟 宋 辛弃疾》原文与赏析

时间:2025-09-06 18:00:02

《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》原文与赏析

辛弃疾此词以登高望远为引,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,融合豪放与沉郁,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。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。

原文

水龙吟·登建康赏心亭

宋·辛弃疾

楚天千里清秋,水随天去秋无际。

遥岑远目,献愁供恨,玉簪螺髻。

落日楼头,断鸿声里,江南游子。

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。

休说鲈鱼堪脍,尽西风,季鹰归未?

求田问舍,怕应羞见,刘郎才气。

可惜流年,忧愁风雨,树犹如此!

倩何人唤取,红巾翠袖,揾英雄泪?

译文

千里楚地秋空澄澈,江水奔流与天相接。

远望群山如美人发髻,却似在向我倾吐愁怨。

夕阳下独倚高楼,孤雁哀鸣声中,我这江南游子,

将宝刀看了又看,拍遍栏杆,无人懂我登高心意。

莫提鲈鱼鲜美,西风起时,张翰可曾归乡?

若只求置产安居,面对刘备恐羞愧难当。

可叹年华虚度,风雨摧折,连树木都已老去!

谁能唤来红袖佳人,为我拭去英雄泪?

注释

玉簪螺髻:比喻远山如美人发饰。"螺髻"(luó jì)指螺旋状发髻。

吴钩:春秋吴国宝刀,此处象征报国之志。

季鹰:西晋张翰字季鹰,因思鲈鱼脍弃官归乡,典出《世说新语》。

树犹如此:化用桓温"木犹如此,人何以堪",慨叹时光流逝。

创作背景

此词作于淳熙元年(1174年),辛弃疾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。建康曾是东吴都城,词人登亭北望中原,眼见南宋朝廷偏安一隅,复国无望,悲愤交加而作此词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:上阕写景寓情,下阕连用三典,层层递进,结尾"英雄泪"与开篇"游子"呼应。

2. 语言:"看""拍"等动词极具张力,"红巾翠袖"以艳色反衬悲凉。

3. 思想:揭示主战派知识分子在投降派当权下的精神困境。

4. 艺术:将山水符号化,愁恨具象为"玉簪螺髻",开创"以文为词"新境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

词中"献愁供恨"四字最见匠心。远山本无情,词人却赋予其人格化特征,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载体。这种移情手法,比直抒胸臆更显沉痛。下阕用典尤为精当:张翰归隐反衬自己羁留官场,刘备雄才对比苟且之徒,桓温叹树暗喻岁月蹉跎。三典连用如三叠浪,将英雄失路的悲怆推向极致。

范文二

辛弃疾善用反差营造张力。上阕"吴钩看了"与"栏杆拍遍"构成动作上的重复累积,表现焦灼难耐;下阕"红巾翠袖"的香艳意象与"英雄泪"的悲壮形成强烈对比。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,正是豪放词突破传统婉约藩篱的明证。结句设问戛然而止,留下无尽苍凉,较之杜甫"潦倒新停浊酒杯"更显决绝。

关于《水龙吟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
字词读音:遥岑(cén)、螺髻(luó jì)、鲈鱼堪脍(kuài)、揾(wèn)

文学常识:此词属双调一百零二字仄韵体,与秦观《水龙吟》同调异趣。

意象分析:"断鸿"象征孤寂,"西风"暗示衰颓,"风雨"喻朝廷打压。

名句理解:"树犹如此"包含岁月空逝、功业无成的双重悲慨。
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:

(1)遥岑远目:__________

(2)揾英雄泪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眺望远山

(2)擦拭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"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?

答案:通过反复看刀、拍栏的动作,表现词人报国无门、焦灼愤懑的复杂心绪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辛弃疾"可惜流年"与苏轼"大江东去"的时间意识差异。

答案:苏轼以江水永恒反衬人生短暂,显旷达;辛弃疾直击年华虚度的痛楚,更沉郁。

四、拓展运用

题目:如何理解"无人会,登临意"在现代社会的启示?

答案:揭示知音难觅的永恒困境,提醒人们需保持独立思考,不盲目迎合世俗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