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文学家王磐《中吕·朝天子·咏喇叭》深度解析与鉴赏
王磐的散曲《咏喇叭》以辛辣讽刺笔触揭露明代宦官弄权的社会现实,通过咏物言志的手法展现民间疾苦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、创作背景到艺术特色进行系统解析,并提供多角度鉴赏范例。
原文
《中吕·朝天子·咏喇叭》
明·王磐
喇叭,唢呐,曲儿小腔儿大。
官船来往乱如麻,全仗你抬声价。
军听了军愁,民听了民怕。
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?
眼见的吹翻了这家,吹伤了那家,
只吹的水尽鹅飞罢!
译文
喇叭和唢呐这些乐器,曲子短小却声调高亢。
官府的船只往来穿梭杂乱无序,全靠着你的声响来抬高身价。
士兵听见了心中忧愁,百姓听见了胆战心惊。
哪里还能分辨事情的真假?
眼睁睁看着吹垮了这户人家,又吹伤了那户人家,
直吹得河水干涸鹅群飞散才罢休!
注释
【中吕】元代散曲宫调名,多表现高下闪赚的情感。
【朝天子】曲牌名,属北曲中吕宫,定格句式多为二二五、七五句式。
【曲儿小腔儿大】以小喻大,暗指宦官地位卑微却气焰嚣张。"腔"字双关乐器声调与官腔作派。
【水尽鹅飞】化用《诗经·郑风》"扬之水,白石凿凿"意象,喻百姓被剥削殆尽。
创作背景
明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,建立特务机构内行厂,派税监四处搜刮民财。王磐亲见扬州盐商遭宦官勒索,遂借咏喇叭讽刺宦官仪仗横行。此曲约作于1510年前后,与《满庭芳·失鸡》《沉醉东风·携酒过石亭》同为讽刺时政的代表作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采用"咏物-叙事-议论"三层递进,前五句白描喇叭声响,中间三句揭示社会影响,末三句升华批判主题。
2. 语言艺术:通篇用口语化散曲语言,"乱如麻""吹翻""吹伤"等动词组合形成强烈动感,与"水尽鹅飞"的静态画面构成张力。
3. 讽刺手法:表面咏喇叭实则讽宦官,以"腔儿大"对应宦官虚张声势,"辨真共假"暗指宦官假传圣旨。
4. 思想价值:突破传统散曲的闲适题材,开创明代批判现实主义散曲先河,与康海《中山狼》并称正德年间讽喻双璧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咏喇叭》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建立双重象征系统。表层写喇叭的物理特性:形体小却能发出刺耳声响,对应宦官作为刑余之人却掌握大权;音调高亢却曲调简单,暗喻宦官文化素养低下却好虚张声势。深层通过"官船来往"的场景,揭示权力运作的荒诞性——宦官仪仗的喇叭声成为权力认证的符号。结尾"水尽鹅飞"的意象群,将个体悲剧扩展为普遍性社会灾难,这种由点及面的批判方式,比直接控诉更具艺术感染力。
范文二
王磐创造性地发展了散曲的讽刺传统。全篇以"听"为感知主线:军民的"愁怕"是听觉引发的心理反应,"辨真共假"指向听觉被权力异化,"吹翻""吹伤"将听觉伤害转为视觉冲击。这种通感手法使抽象权力压迫具象化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"全仗你抬声价"中的"抬"字,既描述声波物理上扬,又讽刺宦官靠仪仗虚抬身份。这种一语双关的修辞,在元代散曲的俚俗趣味中注入了深刻的批判意识,标志着明代散曲思想深度的提升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文学常识:王磐字鸿渐,号西楼,扬州高邮人,明代散曲四大家之一(与陈铎、金銮、冯惟敏并列),著有《王西楼乐府》。
2. 重点字词:唢呐(suǒ nà)、腔儿(qiāngr)、水尽鹅飞(典故出自《诗经·郑风》)。
3. 艺术手法:双关(腔/官腔)、通感(听觉转视觉)、白描(官船乱如麻)。
4. 意象分析:喇叭(权力符号)、官船(腐败系统)、水尽鹅飞(民生凋敝)。
5. 主题思想:揭露宦官专权危害,体现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曲中的意思:
(1)腔儿大:__________
(2)抬声价:__________
答案:
(1)指宦官虚张声势的作派
(2)借仪仗声势抬高身份地位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军听了军愁,民听了民怕"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?
答案:揭示宦官出行时鸣锣开道给军民造成的心理压迫,反映特务政治下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《咏喇叭》与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。
答案:《咏喇叭》采用直白犀利的口语,重在批判现实;《天净沙·秋思》运用典雅凝练的书面语,侧重意境营造。前者体现明代散曲的世俗化倾向,后者保持元代散曲的文人情趣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分析"只吹的水尽鹅飞罢"的艺术效果。
答案:以夸张手法展现剥削的极端后果,"水尽"喻资源枯竭,"鹅飞"象征民生离散,动词"吹"将权力暴力形象化,强化批判力度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《咏喇叭》谈谈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代反腐倡廉的启示。
答案示例:作品揭示权力异化必然导致民生凋敝,提醒当代反腐要警惕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等"新式喇叭"现象,具有警世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