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全诗> 《史记》太史公自序(节选)原文翻译赏析

《史记》太史公自序(节选)原文翻译赏析

时间:2025-09-14 16:38:02

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(节选)原文翻译与多维解读

本文聚焦《史记》自序核心段落,通过原文对照、深度注释与史学视角解析,揭示司马迁的创作动机与精神内核。

原文

《太史公自序》(节选)

西汉·司马迁

上计轩辕,下至于兹,著十二本纪,既科条之矣。

并时异世,年差不明,作十表。

礼乐损益,律历改易,兵权山川鬼神,天人之际,作八书。

二十八宿环北辰,三十辐共一毂,作三十世家。

扶义俶傥,不令己失时,作七十列传。

译文

上溯轩辕黄帝,下至当今时代,撰写十二篇本纪,已确立历史纲目。

时代相同或相异,年代差异难以厘清,因而制作十表。

礼制乐律的增减,历法音律的变革,军事权谋、山川地理、鬼神祭祀,天道与人事的关系,特撰八书阐明。

如同二十八星宿环绕北极,三十根辐条汇聚车毂,创作三十世家记载诸侯。

那些秉持道义、卓尔不群,不让机遇错失的豪杰,为之立七十列传。

注释

【上计轩辕】"轩辕"指黄帝,司马迁将历史起点定于人文初祖,体现"通古今之变"的史观。

【科条】科:分类;条:纲目。指用本纪形式确立历史主脉。

【二十八宿环北辰】天文喻政体结构,北辰象征中央政权,世家诸侯如众星拱卫。

【扶义俶傥(tì tǎng)】俶傥:卓越不凡。列传选择标准强调道德与事功的统一。

创作背景

公元前104年,司马迁开始撰写《史记》。此前遭遇李陵之祸受宫刑,他将"究天人之际"的学术理想与"发愤著书"的个人屈辱熔铸为史笔。自序作于全书完成之际,实为史学史上首篇系统性的著述宣言。

作品解析

1. 结构创新:五体架构开创纪传体,本纪为经,列传为纬,表书为补充。

2. 语言特征:四言句式凝练如史官笔法,"作"字重复形成著述宣言的庄严节奏。

3. 思想内核:天文喻政体现天人感应思想,人物选择标准突破贵族史学传统。

4. 艺术匠心:星宿车毂之喻,将抽象的政治结构转化为具象宇宙图景。

鉴赏范文

范文一:史学架构的宇宙意识

司马迁将二十八宿环绕北辰的天象,三十辐条汇聚车毂的器象,转化为历史书写的空间隐喻。这种将政治秩序投射到宇宙图景的思维方式,既承袭了先秦"观象制器"的传统,又赋予历史著作形而上的哲学维度。当他把130篇著作比作运转有序的星系,实际上构建了一个文字宇宙。

范文二:著述体例的道德抉择

"扶义俶傥"的选材标准,突破《春秋》"为尊者讳"的旧例。项羽入本纪,陈涉列世家,游侠刺客俱载列传,这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史观,暗含对自身遭遇的精神补偿。在"不令己失时"的评述中,可见司马迁对历史机遇与个体能动性的深刻思考。

考试重点整理

1. 关键词:科条(历史纲目)、俶傥(卓异不凡)、北辰(政治中心)

2. 文学常识: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、"史家之绝唱"评价

3. 意象分析:星宿喻政体、车毂喻权力结构

4. 史观要点:通变思想、平民入史、发愤著书说

重点试题

一、词语解释
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:

(1)科条:__________

(2)俶傥:__________

答案:

(1)分类编目

(2)卓越不凡

二、主旨理解

题目:"二十八宿环北辰"的比喻有何深意?

答案:以天文现象比喻诸侯拱卫天子的政治秩序,体现司马迁"天人相应"的历史观,同时暗示《史记》各体例的有机联系。

三、比较鉴赏

题目:比较《太史公自序》与《报任安书》的创作心态差异

答案:自序侧重著述体例的理性说明,体现史官职责;《报任安书》则宣泄受刑后的悲愤,但二者都贯穿"究天人之际"的学术追求。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