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醉翁亭记》重点虚词解析与中考试题汇编
本文以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为核心,解析文中关键虚词的用法与意义,梳理中考高频考点,辅以创作背景、作品鉴赏及典型试题分析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宋代散文的文学价值与哲学内涵。
原文
醉翁亭记
[宋]欧阳修
环滁皆山也。
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。
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
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
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
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
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
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
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
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
译文
滁州城四周都是山。
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,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。
远远望去,草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,是琅琊山。
沿着山路走六七里,渐渐听到潺潺水声,从两座山峰间倾泻而出的,是酿泉。
山势回环,路随峰转,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般坐落在泉边,这便是醉翁亭。
建亭的人是谁?是山中的僧人智仙。
为亭子命名的人是谁?是自称“太守”的欧阳修。
太守与宾客在此饮酒,稍饮即醉,且年纪最长,故自号“醉翁”。
醉翁的真意不在酒,而在于山水之趣。
山水的快乐,领会在心间,寄托在酒中。
注释
环滁皆山也:“环”指环绕,“滁”即滁州,开篇以全景式描写奠定空间感。
蔚然而深秀:“蔚然”形容草木茂盛,“深秀”突出幽深秀丽,叠词增强画面层次。
翼然临于泉上:“翼然”比喻亭子如鸟翅翘起,动态感十足。
醉翁之意不在酒:“意”为情趣,虚词“乎”引出山水之乐,转折自然。
寓之酒也:“寓”为寄托,揭示借酒抒怀的文人传统。
创作背景
宋仁宗庆历六年(1046年),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滁州。政治失意之际,他寄情山水,以“醉翁”自况,通过描写亭台宴饮之乐,含蓄表达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色:以“亭”为线索,由远及近展开描写,层次分明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虚词“也”“者”构成判断句式,节奏舒缓,体现宋代散文的平易风格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游乐,实则暗含对官场倾轧的疏离,展现“与民同乐”的理想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:虚词构建的文人意境
文中二十一处“也”字,形成独特的咏叹调。如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”,虚词“乎”将饮酒与赏景关联,既点明主旨,又流露含蓄自嘲。欧阳修以简淡笔墨,将政治挫折转化为审美体验,体现宋代士大夫的处世智慧。
范文二:山水中的精神家园
“峰回路转”既是地理描写,亦隐喻人生境遇。醉翁亭作为象征,承载着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。文中“乐”字反复出现,却非浅薄欢愉,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,这种矛盾情感正是古典散文的深度所在。
中考试题重点整理
1. 高频虚词:
“也”(表判断)、“者”(表停顿)、“乎”(表感叹)的用法辨析。
2. 文学常识:
欧阳修号“六一居士”,北宋诗文革新领袖,与韩愈、柳宗元、苏轼等并称“唐宋八大家”。
3. 核心意象:
“醉翁亭”象征超脱,“酿泉”寓意生命活力,“山水之乐”体现天人合一思想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加点词的含义:
(1)翼然临于泉上( )
(2)得之心而寓之酒也( )
答案:(1)像鸟翅张开的样子 (2)寄托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分析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深层含义。
答案:表面写饮酒之乐,实则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政治失意的自我排解,体现文人含蓄抒怀的特点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”的表现手法。
答案:以“心”与“酒”为媒介,将抽象情感具象化,虚实相生,体现宋代散文“理趣”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