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渊明《饮酒·其五》原文及译文
陶渊明的《饮酒·其五》以田园生活为背景,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、回归本真的隐逸情怀。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诗歌原文、逐句译文、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,深入体会陶渊明“心远地自偏”的哲学境界。
原文
饮酒·其五
陶渊明
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
问君何能尔?心远地自偏。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。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译文
在喧嚣的尘世中建造房屋,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。
若问为何能做到这样?只因内心超脱,居所自然僻静。
在东篱下采摘菊花,悠然间望见远处的南山。
山间雾气在傍晚时分格外美好,飞鸟结伴归巢。
此情此景蕴含人生真谛,想要分辨却已忘言。
注释
结庐:建造房屋。
人境:尘世。
车马喧:指世俗的纷扰。
心远:心境超脱。
偏:僻静。
采菊:象征隐逸生活。
南山:庐山,象征自然与永恒。
日夕:傍晚。
相与还:结伴而归。
真意:人生真谛。
忘言:无法用语言表达。
创作背景
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,政治黑暗,社会动荡。他因不满官场腐败,辞官归隐,躬耕田园。《饮酒》组诗共二十首,均作于归隐后期,反映其安贫乐道、寄情山水的思想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前四句写超脱世俗的心境,后六句描绘田园生活,末句点明哲理。
2. 语言:质朴自然,无雕琢痕迹,如“采菊东篱下”一句,画面感极强。
3. 思想:主张“心远”即能远离尘嚣,体现道家“无为”与儒家“安贫乐道”的结合。
4. 艺术特色:情景交融,以日常景物寓深刻哲理,如飞鸟归巢象征回归本真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饮酒·其五》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田园画卷。诗人通过“采菊”“见南山”等动作,展现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。而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则进一步以自然景物烘托心境,飞鸟归巢暗喻诗人对精神家园的向往。末句“欲辨已忘言”道出玄机:真正的领悟往往超越语言,需用心体会。全诗将日常景象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,体现了陶渊明“即事而真”的创作风格。
范文二
陶渊明的隐逸并非逃避,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。“心远地自偏”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:环境的宁静源于内心的超脱。诗中“菊”与“南山”不仅是景物,更是人格象征——菊之淡泊、山之永恒,共同构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。结尾“忘言”二字尤为精妙,既呼应庄子“得意忘言”的思想,又暗示自然与人的默契。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,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追求。
关于《饮酒·其五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结庐(jié lú)、人境(rén jìng)、喧(xuān)、悠然(yōu rán)、辨(biàn)。
2. 文学常识:陶渊明,东晋诗人,田园诗派创始人,代表作《归去来兮辞》《桃花源记》。
3. 知识要点:诗中“心远地自偏”体现主观心境对客观环境的影响;“飞鸟相与还”运用比兴手法。
4. 意象意境:菊(高洁)、南山(永恒)、飞鸟(自由),共同营造淡远宁静的意境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结庐:__________
(2)日夕:__________
答案:
(1)建造房屋
(2)傍晚
解析:需结合上下文理解,不可孤立解释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诗中“心远地自偏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
答案:强调内心超脱方能远离尘嚣,体现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。
解析:此句为全诗核心,需联系陶渊明的隐逸背景分析。
三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的艺术特色。
答案:以白描手法展现田园生活,“悠然”二字既写动作,又显心境,画面与哲理浑然一体。
解析:注意“菊”“南山”的象征意义及动词的运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