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诗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原文及赏析
《行行重行行》是《古诗十九首》开篇之作,以游子思妇的离别为主题,通过质朴语言展现东汉末年的漂泊之痛与生命思考。下文将提供完整原文、逐句解析及多维鉴赏。
原文
行行重行行
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
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
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?
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
相去日已远,衣带日已缓。
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反。
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
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
译文
走啊走啊不停前行,与你生生分离。
相隔万里之遥,各自天涯两端。
路途艰险漫长,重逢怎能预期?
胡马依恋北风,越鸟筑巢南枝。
别离日久年深,衣带渐显宽松。
浮云遮蔽太阳,游子不思归返。
思念催人衰老,光阴倏忽迟暮。
抛开这些愁绪,望你保重身体。
注释
行行重行行:叠用动词强调离别之漫长。"重"读作chóng,表示反复。
生别离:活生生分离,典出《楚辞·九歌》"悲莫悲兮生别离"。
胡马依北风:北方胡马南来仍依恋北风,比喻眷恋故土。《韩诗外传》有"代马依北风"之句。
衣带日已缓:化用《汉书》"衣带三宽"典故,暗指因相思消瘦。
浮云蔽白日:喻指小人谗言阻隔,源自《古杨柳行》"谗邪害公正,浮云蔽白日"。
创作背景
东汉末年社会动荡,文人游宦现象普遍。此诗作者不可考,当为下层文人模拟思妇口吻所作。战乱频仍使家庭离散成为时代缩影,诗中"道路阻且长"正折射当时交通阻隔的现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征:全诗十六句,前六句写空间阻隔,中四句用比兴手法,后六句转时间维度,形成时空交织的抒情网络。
2. 语言艺术:善用叠字(行行)、对偶(胡马/越鸟)、典故(衣带三宽),在平易中见锤炼之功。
3. 情感层次:从离别之痛(生别离)到相思之深(衣带缓),最终归于自我宽慰(加餐饭),展现情感发展的完整性。
4. 时代印记:"浮云蔽白日"暗喻政治昏暗,折射文人对乱世的隐忧,使个人抒情具有社会深度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诗以思妇视角展开,却突破了闺怨诗的局限。"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"的比兴,将动物本能与人性眷恋对照,强化了故土之思的普遍性。最耐人寻味的是结尾"努力加餐饭",看似平淡的嘱咐,实则是以生存意志对抗虚无的深刻哲学——在无法改变离别现实时,保持生命本身成为最后的抗争。
范文二
诗中时空转换极具张力。空间上从"万余里"到"天一涯"的夸张,时间上从"日已远"到"忽已晚"的急转,共同构成压迫性的存在困境。值得注意的是"浮云蔽白日"的意象转换,既实指游子不归的自然原因,又暗喻政治环境的压抑,这种双重象征正是《古诗十九首》"浅而能深"的典型表现。
考试重点整理
文学常识:《古诗十九首》最早见于《文选》,代表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,刘勰称其"五言之冠冕"。
关键字词:生别离(活分离)、缓(宽松)、蔽(遮蔽)、捐(舍弃)。
艺术手法:比兴(胡马/越鸟)、用典(衣带缓)、叠字(行行)、虚实结合(浮云喻谗言)。
核心意象:白日(理想)、浮云(奸邪)、北风/南枝(乡土意识)、衣带(身体书写)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生别离:__________
(2)缓:__________
答案:
(1)活生生的分离
(2)宽松
解析:"生"强调分离的真实性,"缓"需联系"衣带渐宽"的典故理解。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"反映了怎样的情感转变?
答案:从激烈抒情转向理性克制,体现儒家"哀而不伤"的诗教传统,在无奈中寻求生存的坚韧。
解析:结尾转折是理解全诗情感深度的关键,需结合时代背景分析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本诗与《涉江采芙蓉》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异同?
答案:同:均用比兴手法表达离愁。异:本诗以时间推移展开抒情,《涉江》则以空间转换(采芙蓉-望旧乡)构建意境。
解析:比较需抓住时空维度这个核心差异点。
四、拓展运用
题目:如何理解"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"在现代语境中的意义?
答案示例:该句揭示的生物本能与文化乡愁的共性,可用来探讨移民文学中的身份认同问题,或分析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根系意识。
解析:古诗现代阐释需找到人类情感的永恒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