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夸父逐日》原文翻译及赏析
《夸父逐日》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篇章,讲述了夸父追逐太阳的壮举,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无畏探索精神。本文将提供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深入解析,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神话的内涵与艺术价值。
原文
《夸父逐日》
夸父与日逐走,入日;
渴,欲得饮,饮于河、渭;
河、渭不足,北饮大泽。
未至,道渴而死。
弃其杖,化为邓林。
译文
夸父与太阳赛跑,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;
他感到口渴,想要喝水,就到黄河、渭河喝水;
黄河、渭河的水不够喝,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;
还没赶到,就在半路上渴死了;
他遗弃的手杖,化作了桃林。
注释
逐走:追逐赛跑。
入日: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。
河、渭:黄河和渭河。
大泽:传说中北方的大湖。
邓林:即桃林,古代神话中的地名。
创作背景
《夸父逐日》出自《山海经》,是上古神话的代表作之一。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,以及对征服自然的渴望。夸父的形象体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:故事分为追逐、饮水、死亡、化杖四个部分,情节紧凑。
2. 语言:简洁有力,动词运用精准,如“逐”“饮”“化”等。
3. 思想:歌颂了人类挑战自然、虽败犹荣的精神。
4. 艺术特色:通过夸张手法突出夸父的伟大,结局富有浪漫色彩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《夸父逐日》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夸父的壮举。故事中,夸父追逐太阳的执着令人动容,饮干河渭的夸张描写凸显了他的力量。最终,夸父虽死,但其手杖化为桃林,象征着精神永存。这一神话不仅是对自然的想象,更是对人类精神的礼赞。
范文二
夸父的形象体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挑战。故事通过夸父的失败,暗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,但化杖为林的结局又赋予其永恒的意义。这种悲剧与浪漫的结合,使得《夸父逐日》成为中国神话中最富哲理的篇章之一。
关于《夸父逐日》的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逐走、入日、河渭、大泽、邓林。
2. 文学常识:出自《山海经》,属于上古神话。
3. 知识要点:夸父的形象意义,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。
4. 意象意境:追逐太阳象征人类探索精神,桃林象征生命延续。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:
(1)逐走:__________
(2)邓林:__________
答案:
(1)追逐赛跑
(2)桃林
解析:需结合神话语境理解词义。
二、主旨理解
1、问:“弃其杖,化为邓林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
答:表达了夸父精神永存、生命延续的浪漫主义思想。
解析:化杖为林是神话常见的象征手法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《夸父逐日》与《精卫填海》在主题上有何异同?
答:同:都表现了人类挑战自然的勇气;异:夸父侧重探索精神,精卫侧重复仇意志。
解析:两则神话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内涵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“未至,道渴而死”在文中的作用。
答:转折了情节,由追逐转为失败,突出了夸父的悲剧性,为后文化杖为林铺垫。
解析:简短六字包含情节转折与情感升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