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飞花轻寒》原文及赏析
引导语: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李白的《飞花轻寒》展开,包含原文、译文、注释、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,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描写暮春景色的五言绝句。
原文
《飞花轻寒》
唐·李白
飞花轻似梦,
细雨细如愁。
独立小桥风满袖,
平林新月人归后。
译文
飘落的花瓣轻盈如梦,
绵绵的雨丝纤细似愁。
独自伫立小桥任风吹动衣袖,
远处林梢升起新月,正是游人归去时。
注释
飞花:暮春时节飘落的花瓣。"飞"字突出动态之美。
轻似梦:比喻手法,将物理重量与心理感受相通。
细如愁:通感修辞,将视觉的"细"与情绪的"愁"关联。
风满袖:细节描写,暗示站立时间之久。
平林:平原上的树林,典出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。
创作背景
天宝三载(744年)春,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游历梁宋时所作。此时诗人刚离开长安政治中心,作品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捕捉,也暗含壮志难酬的怅惘。
作品解析
1. 结构特点:前两句工对写景,后两句白描写人,形成意象叠加。
2. 语言艺术:连用"轻""细""满"等程度副词,强化感官体验。
3. 思想内涵:表面写春景,实则寄托人生如寄的哲学思考。
4. 艺术特色:虚实相生,由实景飞花细雨,过渡到虚写愁绪孤寂。
鉴赏范文
范文一
这首小诗展现李白晚期诗风的微妙变化。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愁绪物化为具体意象,"轻似梦""细如愁"的比喻打破感官界限,创造性地运用通感手法。末句"平林新月"的构图极具画面感,新月既是时间刻度,又象征新愁,与首句"飞花"形成生命轮回的隐喻。二十八字中凝聚着盛唐诗人特有的时空意识。
范文二
诗中隐藏着双重观看视角。前两句是诗人凝视飞花细雨的近观,后两句转为远眺平林新月的广角。这种视角转换暗合中国山水画"三远法"的构图原理。"风满袖"的细节尤其精妙,衣袖的鼓动既写春寒料峭,又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平静。全诗以景结情,达到王国维所谓"无我之境"的艺术高度。
考试重点整理
1. 重点字词:轻(qīng)似、细(xì)如、平(píng)林
2. 文学常识:五言绝句格律、盛唐山水诗派
3. 艺术手法:比喻、通感、细节描写
4. 意象体系:飞花(韶光易逝)、新月(孤独)、小桥(羁旅)
5. 意境特征:空灵含蓄、意在言外
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
一、词语解释
题目: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:
(1)轻似:__________
(2)平林:__________
答案:
(1)轻盈如同
(2)平原上的树林
二、主旨理解
题目:"独立小桥风满袖"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?
答案:通过站立久久的细节,表现诗人面对春景时的孤独怅惘,衣袖灌满春风暗示其内心难以平静。
三、比较鉴赏
题目:比较本诗与杜甫《春望》在写春景手法上的异同
答案:李白用比喻写春景的柔美,杜甫用白描写战乱春景的破败;相同处在于都通过景物寄托忧思。
四、句子赏析
题目:赏析"飞花轻似梦,细雨细如愁"的艺术表现
答案:运用双重比喻构成对仗,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心理感受,创造出朦胧惆怅的意境。
五、拓展运用
题目:结合本诗说明中国古典诗歌"情景交融"的特点
答案示例:诗中飞花、细雨等自然景物都染上诗人主观情绪,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,体现中国诗学"一切景语皆情语"的传统。